关于印发《阳江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来源:阳江高新区广播电视中心 发布日期:2016-04-28 15:42 浏览量:- 【字体:
转载分享:

    平冈镇党委、镇政府,区各工业园、区直有关单位:

    经区管委会常务会研究同意,现将《阳江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阳江高新区党政办公室

    2016年4月23日

   

   

   

         

        阳江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前言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阳江高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三五”规划,对高新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发展战略方向,坚定不移地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并与全市同步率先在粤西北地区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阳江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阳江高新区“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编制,主要明确“十三五”时期阳江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是指导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章“十三五”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十二五”发展成效

    “十二五”时期,是阳江高新区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几年。全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双转移”工作深入推进,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成效显著。特色农业、海洋渔业和生态林业等平稳发展。全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00.2亿元,年均增长36.1%;人均生产总值由30867元增长到2015年的111841元,年均27.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63.8亿元增长到387.6亿元,年均增长4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1亿元增长到85.6亿元,年均增长49.2%;三次产业结构由19.5:61.9:18.6调整为5.0:88.1:6.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0.72亿元增加到4.78亿元,年均增长46.0%。

   

    图1  201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数据来源:阳江市统计年鉴

   

    图2  2011-201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

    数据来源:阳江市统计年鉴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十二五”时期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197.9亿元。阳阳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投入使用。完成220KV登高站及登高至平地供电线路、登高至翌川供电线路、港口站至阳江港北部片区供电专线;完成了站港路至港口工业园800mm供水专线及港口工业园区一批供水管网建设;完成了进港大道改造提升工程及园区几条道路建设;完成了福冈工业园至港口工业园天然气管道建设。预计截止2015年,全区累计投入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38亿元,开发土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完成园区主干道路40公里,建成220千伏输变电站3座、110千伏输变电站2座、污水处理厂2座、1个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累计完成供水管网35公里,供电线路23公里。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码头11个,另有10个码头正抓紧建设,其中10万吨级码头有5个。2013年以来充分利用珠海共建的机遇,促进园区新一轮的开发热潮,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带动一批工业项目入园动工建设,促进园区扩能增效。

    产业集聚发展。截止2015年底,全区累计引进项目178个,总投资额486.4亿元。其中已建成项目95个,投资额149.38亿元;在建项目29个,投资额86.78亿元;筹建项目54个,投资额250.3亿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工业产值超1000亿元,新增税收超过25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广青公司和世纪青山镍合金项目为龙头的金属制品金属材料产业集聚;以嘉吉粮油(阳江)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食品(水产品)产业集聚;以阳江市汉能工业有限公司、广东明轩实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十二五”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42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11730元。社会保障工作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增加,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均实现应保尽保。完成了中小学撤并工作,平西中学和平北中学已完全撤并到漠南中学,各小学4-6年级学生已集中到区中心小学,教学资源得到有机整合,文化广场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卫生、人口计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体制改革卓有成效。行政体制在全市先行先试,在“区镇港合一”的体制基础上,大胆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将工作重心下移,成立三个工业园,重新明确了职级局室职能,进一步推进扁平化管理。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综合执法局、公安分局、环保分局、土地储备中心。在全区范围内,打破身份界限,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完成了科级以下职务竞聘工作,调动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区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社会领域改革迈出新步伐,医药卫生、文化体制等改革加快推进。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对外交流合作全面深化,对接珠三角迈出坚实步伐。

     

     

     

     

     

     

                    专栏1:阳江高新区“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指标

                    2010年

                    “十二五”目标

                    “十二五”

                    完成情况

                    2015年

                    年均增长(%)

                    2015年

                    年均增长(%)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0.05

                    105

                    36.6

                    100.2

                    36.1

                    人均生产总值(元)

                    30867

                    116086

                    28.3

                    111841

                    27.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3.1

                    104

                    —

                    101.4

                    —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

                    61.8

                    88.8

                    —

                    88.1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11.0

                    100

                    50.5

                    85.6

                    49.2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63.8

                    470

                    49.1

                    387.6

                    43.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7.8

                    [211.8]

                    24.9

                    [197.9]

                    17.8

                    进出口总额(亿元)

                    —

                    5.1

                    —

                    5.1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0.72

                    5

                    47.3

                    4.78

                    46.0

                    城镇化水平(%)

                    30.57

                    35.9

                    —

                    35.9

                    —

                    社会发展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

                    —

                    21427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6410

                    —

                    —

                    11730

                    12.8

                    城镇登记失业率(%)

                    2.97

                    2.46

                    —

                    2.46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万人)

                    [0.05]

                    [0.10]

                    14.9

                    [0.10]

                    14.9

                    转移农村劳动力累计(万人)

                    [0.40]

                    [0.40]

                    0

                    [0.40]

                    0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68

                    90

                    4.4

                    93.16

                    5.0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8.78

                    95.2

                    1.2

                    92.23

                    0.7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42.8

                    96.7

                    10.8

                    95.2

                    10.5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41.5

                    95.5

                    10.8

                    95.3

                    10.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100

                    100

                    —

                    100

                    —

                    常住人口(万人)

                    6.56

                    9

                    6.5

                    9

                    6.5

                    人口自然增长率(‰)

                    7.8

                    8.42

                    —

                    8.42

                    —

                    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人)

                    0.93

                    1.15

                    4.3

                    1.15

                    4.3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

                    0

                    0

                    —

                    0

                    —

                    环境保护

                    万元GDP能耗(吨标煤)

                    1.304

                    1.20

                    [-17]

                    1.269

                    [-17]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

                    0.5531

                    —

                    0.5531

                    —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

                    80

                    —

                    80

                    —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

                    100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吨)

                     

                     

                     

                     

                     

                    二氧化硫

                    0.024

                    0.182

                    —

                    0.182

                    —

                    化学需氧量

                    0.121

                    0.283

                    —

                    0.283

                    —

                    森林覆盖率(%)

                    —

                    22.87

                    —

                    39

                    —

                    注:1.带[  ]标记的为五年累计数;

                    2.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已调整为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第二节“十三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处于深度转型调整阶段,我国进入“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我市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高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

    1、国际国内环境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转型调整阶段,“十三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仍将复杂多变。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标志着世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已告一段落。经过恢复发展,世界经济虽整体已逐步走出衰退的阴影,但全球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仍在不断深化,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仍有待时日,世界经济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中低速增长态势。受此影响,全球贸易增速也将长期保持较低水平。

    二是全球产业调整出现新趋势。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产业格局再调整的背景下,各国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和全球供需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首先,由于危机后发达经济体开始重视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回归并通过先进制造业、工业4.0等计划,重塑其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制造业已经成为拉动此轮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未来发达经济体“再工业化”趋势将进一步确立。其次,随着中国等传统制造业大国劳动力、资源成本上升,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出现向东南亚、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地区的转移趋势,进而推动这些国家在全球和区域产业链位势的新一轮调整,提升区域专业化分工和融合水平。此外,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各国普遍把鼓励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培育,全球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呈加速发展之势。

    三是国际贸易投资规则迎来新转变。随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全球化规则建设的重点也由原有规则的修复转向新规则的构建,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世界贸易和投资规则的转变上。一方面,不仅是发达经济体寻求扩大出口的途径,更是其构建全球贸易投资新秩序、巩固其在全球经贸格局中优势地位的重要手段。发达经济体将加速推进以TPP和TTIP为代表的“21世纪的贸易自由化”进程。由于较当前全球已经实施的自贸协定标准更高、范围更广,两项协议达成后将成为未来全球贸易投资规则谈判的新标杆,并将引发世界经贸格局的新一轮调整。另一方面,当前贸易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剧,也可能促使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谈判体制取得新进展,推动全球货物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四是全球能源供求呈现新格局。“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将难以推动全球能源需求出现显著提升。而且,全球气候变化及新兴大国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造成的资源能源约束性增强,也将对世界能源消耗增长构成有效制约,并推动能源需求更多由传统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转变。

    2、省内环境

    我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重大提升。“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将释放新的发展活力,区域融合与开放合作新格局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全省对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高度重视,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全面推进对口帮扶,使粤东西北地区后发优势进一步凸显。

    3、阳江发展态势

    “十三五”时期,我市将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就目前而言,我市的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与珠三角等先进地区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然而随着合作的不断加深,珠三角地区对粤东西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可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难得机遇。 “十三五”期间,阳江市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将进行深刻调整,各种积极因素和矛盾风险复杂交织,需要积极把握有利机遇和应对各种挑战。

    第三节“十三五”发展机遇

    经济转型升级带来发展新机遇。从外部环境看,“十三五”时期,预计全球经济将处于深度转型调整阶段,经济的总体增长速度趋缓。我国将加速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提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战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新一轮技术改造为主抓手改造提升现有产业,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和粤东西北产业园区为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中的主力军作用,以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广东经济转型升级。”

    阳江市作为珠江西岸“六市一区”之一,势必会实施一系列有力措施以推动经济增长。这给作为发展石化、电子、装备制造等临港工业与能源产业等重点区域的高新区带来了较大发展机遇。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带来新机遇。广东省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共同推进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扩大广东省对内对外开放,形成依托港澳、连接东盟、面向世界的区域开放新格局。消除妨碍区域一体化和创新能力建设的制度障碍,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而新一轮泛珠合作,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地区。这给作为广东省培育发展的四大临港产业集聚区之一的高新区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省、市着力振兴粤东西北发展带来发展新机遇。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提出:“粤西加快建设湛茂阳临港经济带。建设湛江、茂名、阳江功能清晰、协同发展的临港经济带。主动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尤其是珠江口西岸各市的经济合作,拓展大西南港口腹地,推动相互间产业、交通、人力等各类资源合理对接和有效配置,打造国家级重化工业基地、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先进制造业基地、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阳江市建设成为国家新能源基地、中国五金刀剪基地、沿海临港工业城市、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在省委、省政府作出调整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对口帮扶关系、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战略部署后,珠海、阳江两地建立了围绕振兴目标、实体经济、市场机制、重要抓手、改革创新、干部作风等6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对口帮扶工作关系。按照阳江资源分布情况、产业特征和工业园区发展格局,两市明确珠海(阳江)产业转移高新工业园等为园区扩能增效重点区域,目的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资金开发建设产业链上下游重点园区,打造产业集群区域。这将有力推进高新区未来几年社会经济发展。

    珠三角产业“双转移”带来发展新机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了关于珠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策略,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相对产出不再符合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向外扩散,阳江正以辐射珠三角的区位优势承接发达地区的转移产业,未来将成为推动阳江产业建设的重要方面。阳江高新区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广湛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云阳高速、325国道和阳阳铁路直通园区,区内阳江港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阳江港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天然航道深,避风条件好,不会淤积,目前5万吨级船舶可随时进出,乘潮可进出7至8万吨船舶,10万吨航道疏浚后,可通航10-15万吨船舶。高新区片区码头岸线约10公里,规划建设60多个码头泊位,全部建成后年吞吐量可达1亿吨以上。目前已建成1万至10万吨码头泊位10个,在建筹建3万至10万吨泊位15个,现年吞吐量2000多万吨,“十三五”期间阳江港航道疏浚至10万吨级。高新区良好的地理区位条件,有利于引进带动力强、技术含量高的重大项目。园区内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临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前期引入的工业项目有序地进入正常的运营轨道,同时,新引入的工业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工业有望以超过往年的速度增长。

    第四节“十三五“面临的挑战

     

    创新能力总体偏低直接影响了发展转型的内在动力。具体表现在:其一,高新区的研发投入强度、研发人员储备水平以及研发人员和经费的利用效率偏低,知识产权附加值不高,创新效率和创新转化水平较低。其二,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还比较低,技术、产品、管理以及商业模式上的原始创新不多。其三,与信息技术、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的融合还不够深入,对此类新兴产业的技术扩散还停留在表面,与之配套的技术产品处在价值链中低端。近年来高新区的绝大部分收入是低技术研发的产品生产和商品销售收入,而真正的技术创新性收入比较低。目前全区主要依赖广青、世青、嘉吉粮油等三家大企业,其它企业规模较小,堆头不大,质量不高,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对税收产生了较大的压力。产业聚集度不高,投资额大、带动效应好的优质大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不多,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同时,由于经济下行压力,企业融资难、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

    区内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高新区面临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但是新增建设项目要面对资源环境带来的挑战。

    要素成本增加。一方面,单纯由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随着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成本的上升,高新区原有的发展动力不再延续。具体表现在:其一,现有土地资源不能满足高新区的扩张式发展。其二,近年来,专门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劳动工人成本明显增加,完全依靠规模化生产,或者简单进行技术模仿的高新技术企业将支付更多的劳动成本。其三,受金融体系不完善和汇率政策的影响,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之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不小的制度成本,使得实体企业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低成本的融资需求更为迫切。其四,外部技术的获取难度加大,尤其是一些能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有些存在引进成本过高问题,而更多的是不允许出售。上述四个方面的作用使得生产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高新区发展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则更多地依靠自主创新。

    经济新常态带来新挑战。一是实体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受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内实体经济平衡稳增长、调结构的难度增加,市场活力偏低,投资意愿偏低。二是产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行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转型升级的压力逐渐增大。

    此外,“十三五”期间高新区发展还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十三五”规划全面贯彻实施给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区域经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二是建设资金压力较大。虽然高新区全力争取了省对园区的各项资金支持,但是园区正处于提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征地和基础设施、民生项目建设需要大量投入,财政支出压力大,还贷、征地、建设压力大,缺口大;三是由于企业自身原因以及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外贸进出口情况不稳定,形势不容乐观;四是重大项目涉及上级部门审批手续时间过长,制约了项目投资发展。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主动引领新常态,深入实施“双化”驱动、蓝色崛起、对接珠三角三大战略,突出三大抓手,积极推进基础建设、产业集群、城乡建设、双化驱动、社会保障五大方面工作内容,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严守社会稳定和生态保护两条底线,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全局意识,加强战略思维,遵循发展规律,全面准确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创新完善科学发展新模式,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节基本原则

    十三五时期全区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区内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确保高新区与全市同步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创新驱动,激发发展新活力。积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核心战略位置,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上来,不断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提高我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协同发展,推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强化高新区与周边区域的沟通协调,与海陵岛、阳东区等周边区域形成联动发展机制,统筹规划,协调解决制约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区域发展共同体。加快对接泛珠三角合作,深化区域交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充分发挥高新区产业优势,与周边区域形成差异化互补,联动发展,携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各方面,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构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融合。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创新体制机制,为高新区未来开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要进一步把高新区作为主动对接珠三角的重要平台,全面推进交通、产业、市场等对接合作,着力促进优质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大力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积极借鉴珠三角先进发展理念、经验和模式,以开放融合构建高新区发展新优势。

    坚持公平共享。要按照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的要求,全面加强在教育、文化、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和公共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公共管理水平。要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贯穿始终,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要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同推进,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绿色发展。

    坚持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力打造阳江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招商引资的主战场、新兴产业的聚集地、沿海临港工业基地、城市建设的新组团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的发展定位,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壮大经济综合实力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推动我区经济实力在全市争先进位。

    坚持实施“三大战略”、“三大抓手”和“两条底线”。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精神,突出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化”驱动、蓝色崛起、对接珠三角“三大战略”,突出抓好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完善基础设施和推进产城互动,重点发展临港工业,突出坚守社会稳定和生态保护“两条底线”。

    第三节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区应紧紧围绕阳江市十三五期间“一个确保、六个提升”的总体发展目标,整合产业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实现新跨越。在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综合实力、开放合作水平、人民幸福指数、文化发展活力、生态环境质量、社会治理能力的明显提升,将高新区建成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拥有和谐与活力的滨海产业新城。

    经济发展目标:按照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GDP率先追赶全省平均水平的要求,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左右,预期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23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左右,达25万元;工业总产值可达900亿元,力争突破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

    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区目标:更加注重开放融合、先行先试。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开放合作水平全方位提高,主动对接珠三角取得明显成效,外经贸发展实现战略转型,扩大内需有新突破。营商环境明显改善,竞争力大幅提升。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

    社会发展目标: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到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左右。底线民生保障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现代工业新城和优美田园风光完美结合;建设卫生强区。

    生态文明目标: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到2020年,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形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成效显著。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辖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近岸海域水质符合功能区要求。

     

                    专栏2:阳江高新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

                    2015年(预计)

                    “十三五”时期

                    属性

                    2020年

                    2016-2020年均增长(%)

                    一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00.2

                    236

                    18左右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11841

                    250797

                    17左右

                    预期性

                    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1.4

                    103

                    3

                    预期性

                    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85.6

                    215

                    20左右

                    预期性

                    5

                    三次产业结构

                    5.0:88.1:6.9

                    2.5:87.2:10.3

                    预期性

                    6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387.6

                    1050

                    20左右

                    预期性

                    7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97.9]

                    [234.8]

                    5

                    预期性

                    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17

                    —

                    预期性

                    9

                    进出口总额(亿元)

                    5.1

                    完成市下达任务

                    预期性

                    10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4.78

                    9.6

                    15

                    预期性

                    11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35.9

                    38

                    —

                    预期性

                    二

                    创新发展

                    12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

                    1.3

                    —

                    预期性

                    13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0.6

                    —

                    预期性

                    14

                    互联网普及率(%)

                    —

                    75

                    —

                    预期性

                    三

                    社会民生

                    15

                    人口自然增长率(‰)

                    8.42

                    10左右

                    10左右

                    约束性

                    16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万人)

                    [0.10]

                    [0.15]

                    —

                    预期性

                    17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5以上

                    —

                    约束性

                    18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人)

                    12038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19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人)

                    37790

                    约束性

                    20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9.3

                    100

                    —

                    约束性

                    21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040

                    24300

                    10左右

                    预期性

                    22

                    城乡居民收入比

                    1.83

                    1.79

                    —

                    预期性

                    23

                    农村相对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24

                    年售水量(万立方)

                    1250

                    2106

                    11

                     

                    四

                    生态文明

                    25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0.5531

                    完成市下达任

                    约束性

                    26

                    国土开发强度(%)

                    —

                    8.61

                    —

                    约束性

                    27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

                    97.8

                    —

                    约束性

                    28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7]

                    完成市下达任

                    约束性

                    29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市下达任

                    约束性

                    30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完成市下达任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

                    0.283

                     

                    二氧化硫(%)

                    0.182

                     

                    氨氮(%)

                    —

                     

                    氮氧化物(%)

                    —

                    31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80

                    95以上

                    —

                    预期性

                    32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

                    预期性

                    33

                    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

                    —

                    90以上

                    —

                    预期性

                    34

                    森林覆盖率(%)

                    39

                    36

                    —

                    约束性

                    注:1.带[  ]标记的为五年累计数;

                    2.约束性指标以市下达目标为准。

   

    第三章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引资、引才、引智”为发展方向,充分发挥阳江港的资源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现代海洋渔业等海洋经济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特色优势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滨海生态农业,构建珠海(阳江)园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节突出发展临港工业

    依托高新区现有产业基础,以临港工业为龙头,带动高新区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编制临港工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依托省大力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的时机和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和培育不锈钢、游艇制造、新能源装备、汽车零配件、工程机械、造纸、海洋工程装备等临港型项目和产业,培育多个产值超过5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打造超100亿的支撑产业集群,打造不锈钢500亿元级产业集群,建成“广东沿海临港工业重要基地”。

    1、打造高端不锈钢产业基地

    以华南地区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发展为契机,依托龙头企业,引进优势企业、重点项目,走产业协调集聚、价值链延伸的创新发展道路,建立健全产业发展体系,重点打造形成“一个基地四大板块两大体系”总格局,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一个基地:中国(阳江)高端不锈钢产业基地。

    四大板块:不锈钢制造板块、不锈钢制品板块、循环经济板块、物流产业板块。

    两大体系:原料保障体系、创新研发体系。

    (1)不锈钢制造板块

    加快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工程,对现有工序进行填平补齐,增加下游热轧、冷轧工序,调整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全面增强不锈钢制造板块竞争力。

    不锈钢产品主要生产300系和400系不锈钢,考虑资源掌控和市场需求,适当扩大400系不锈钢比例。其中,300系重点发展高性能不锈钢或特殊用途不锈钢,满足能源、化工、节能环保、建筑装饰、五金制品等行业需求;400系重点发展低成本、高性能、资源节约现代铁素体不锈钢和高强高耐磨高韧马氏体,满足装备制造、汽车、家电、日用制品等行业需求。

    主要举措:①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支持广青科技、翌川金属和世纪青山发展,引导企业围绕关键工序环节,瞄准国内外一流不锈钢企业对标赶超,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打造百亿级企业。

    ②积极推进产业链延伸。围绕广青科技、翌川金属和世纪青山现有装备能力,粗钢产能不变,工序间填平补齐,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③进一步丰富和优化品种结构。通过合金热送设备及不锈钢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增加400系不锈钢坯冶炼能力,优化不锈钢原料结构,降低镍金属原料风险,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2)不锈钢制品板块

    依托当地优质母材,拓展不锈钢产业链,坚持制造服务化、产品高端化、生产高效化、管理精细化,在汽车、机械、家电、船舶等高端板材延伸产品领域成为国际领先的生产者。

    主要举措:以基地内不锈钢企业的板带材产品为母材基础,建设不锈钢材深加工项目,围绕区域乃至全国日用五金、建筑、汽车、工程机械和能源等行业发展的需求,以“高端化、规模化”占领市场,满足区域内各行业需求。

    考虑广东省不锈钢制品品种缺口及基地的高端化发展定位,优先发展装备零部件板块。积极实施招商引资工程,坚持引进实力强、技术优、信誉好,具备丰富相关产业经验的优势企业,统筹资源开发利用和加工制造,以重点项目为切入点,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地发展制品产业,切实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整体形象,带动不锈钢基地全面建设发展。

    (3)循环经济板块

    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从源头减少固废资源产生量、控制固废品质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不锈钢产业基地镍铁冶炼、不锈钢生产和深加工企业固废利用为重点,协同有色金属、建材、电力行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实施固废利用产业化发展,建设“工业废弃物-建材产品-新型建材产业化”产业链和“废旧资源-回收、加工-再生利用或循环利用”产业链。

    主要举措:①采用提高入炉品位、优化工艺技术、加强循环利用等措施,进一步降低固废资源的产生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②整合产业基地及周边固废资源,协同有色金属、建材、电力等行业固废综合利用,实施固废资源规模化利用和协同利用发展。

    ③合理建设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提高固废资源利用率和利用附加值,实施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

    (4)物流产业板块

    以提升服务主产业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不锈钢和相关产业物流为核心产业,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物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发展的源动力,构建运输、仓储、贸易、深加工、电子商务等一体化物流产业发展体系。依托阳江不锈钢产业优势条件,建立集不锈钢原材料交易、不锈钢制品展销为一体的“不锈钢交易市场”,并逐步将“不锈钢交易市场”培育成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不锈钢价格形成中心、产品交易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物流集散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

    主要举措:①仓储贸易:仓储功能是物流板块的核心功能之一,能够为客户提供稳定的货源和完善的保管体系。物流板块配套建设室内仓库套仓储体系,能够满足客户多批量、多层次的需求。不锈钢现货交易具有贴近市场、体制灵活、交易便利、适合经销商和下游用户沟通等优点。

    ②剪切加工:剪切加工是销售过程中实现增值的一项业务。近年来,为了更好的适应下游用户的需求,不锈钢企业和钢材经销商纷纷在钢材消费地建设钢材剪切加工中心,很好地解决了用户小批量、多品种的需求,同时提高了钢材销售利润率。物流板块立足服务阳江市及广东省周边市场,配套建设剪切加工生产线,对不锈钢板带材进行剪切加工。

    ③物流配送:物流配送服务是市场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提供运输管理、组货管理、仓储管理等方面组合服务,可以降低商户和用户的物流成本,同时提高产品流通效率。物流板块的加工配送服务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不锈钢的组合备库、集中下料、合理套材,并实现及时供货模式。随着用户对产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要求日趋分散,加工配送体现出更大的优势。

    ④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提供不锈钢产品相关信息发布、信息交换、钢材存储管理、电子商务、配送服务和物流监控等服务,提升物流板块信息化水平。

    电子商务平台是以互联网、电子商务、网上银行、身份认证等技术为基础,融合传统钢材贸易,为不锈钢企业、消费者、结算和信贷银行提供的专业、安全、高效的现货交易平台系统。

    在线平台为客户提供包括在线融资、快捷在线交易、价格指数、宣传广告、竞价排名、指导生产计划咨询服务、实现零库存采购计划咨询服务和信息资源共享等服务。同时提供与产品交易紧密集成的配套服务,包括与物流配送系统、延伸加工等配套服务实现业务紧密集成,成为物流配送、延伸加工服务的前端发起窗口、结算窗口、信息展示跟踪窗口,为电商运营提供可靠的配套基础服务,为各类垂直用户提供闭环式产品贸易生态系统提供有效支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品交易一站式服务。

    ⑤公共服务平台:为不锈钢产业基地内的生产、深加工、环保、节能等产业提供统一的研发平台,满足园区内的研发需求。为不锈钢基地提供商务、会展、培训等商务服务,提供宾馆、酒店、餐饮等休闲服务,同时为基地内的企业提供金融、保险、质押等金融服务,以及配套的邮政、政务等服务。

                    专栏                           不锈钢产业发展重点

                    1、引进5-10家不锈钢产业下游深加工企业。

                    2、推进合金热送设备及不锈钢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建设。

                    3、推进广青科技与宏旺集团60万吨不锈钢冷轧项目及阳江市市属企业与甬金集团60万吨不锈钢冷轧项目建设。

                    4、大力推进“一个基地四大板块两大体系”的形成

                     

     

    2、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1)游艇制造

    利用阳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海河兼优的地理优势,以“山河游艇” 建设项目为契机,大力发展游艇装备制造业,配套发展游艇交易展示、游艇服务和游艇码头设施,打造游艇产业基地。结合阳江旅游资源,以游艇旅游发展带动游艇制造业发展。重点发展休闲型和商务型游艇,大力发展钓鱼艇等运动型游艇,适时发展公务艇,在五金制品、游艇护舷、泵阀等游艇零部件领域实现主要突破,使我区成为阳江市游艇制造基地。到2020年,形成丰富的游艇产品生产线,在休闲型、商务型、运动型和公务型游艇方面均取得突破,并在3-4个品类实现竞争优势。

                    专栏                           游艇产业发展重点

                    1、加快推进“山河游艇”项目建设。

                    2、引进2-3家国内外知名游艇制造企业。

                    3、发展休闲艇,重点突破30-45英尺家用艇和海钓艇;发展商务艇,重点突破双层游艇、玻璃钢游艇、玻璃钢观光游览艇等;发展运动型游艇,重点突破摩托艇、钓鱼艇等快艇;发展公务艇,重点突破巡逻艇、执法艇和指挥艇等。

                    4、发展游艇零部件,重点突破五金制品、游艇护舷、泵阀等;发展游艇设备,重点突破动力设备、天线系统和操舵装置等。

    (2)海洋装备制造

    高新区拥有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阳江港,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同时与珠海港、香港港、广州港等多个大型港口临近,海上距离不超过220海里,我区将直面巨大的港口机械需求,便利的运输条件和集疏运体系将帮助我区将需求转化为市场。发展需求量大、技术要求相对不高的辅助设备和装卸设备,既有利于我区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有利于阳江港的发展。

    充分借助港口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港口机械设备,重点发展拖轮、快艇、挖泥船、交通船、引航船等辅助设备,突破发展门式起重机、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和桥吊等大型装卸类设备,逐步建立完备的港口机械制造体系,并有效推动阳江港的业务发展。到2020年,引进2-3家大型港口机械企业,布局重点环节,具备辅助设备生产能力和装卸设备关键环节制造能力。

                    专栏                           海洋装备制造发展重点

                    1、引进2-3家大型港口机械企业。

                    2、发展效率高、抗风浪力的强耙吸式挖泥船,重点突破泥耙、泥泵、闸阀和管道系统;发展打桩船,重点突破打桩架;发展混凝土搅拌船。

                    3、发展岸边集装箱起重机,重点突破海侧、陆侧门框、连接横梁、斜撑杆等金属结构部件。

     

    (3)风电设备制造

    重点突破发电机、塔架和铸件、轴承、叶片等零部件,逐步具备整机生产能力,形成产业链完善、特色突出的发展格局。推进广东省水电二局风电风机制造项目、中国三峡风电风机制造项目建设,完成风机制造基地建设等前期工程,初步具备生产能力,并带动关键零部件配件企业落户,风力发电装备产业链雏形形成。到2020年,风力发电装备产业实现产业链完善的集群发展,在叶片、铸件、塔架等重点部件领域具备一定竞争实力。在高新区初步形成先进风能发电设施制造、电机设备生产基地和产品研发、试验基地。

     

                    专栏                         风电设备制造发展重点

                    1、推进广东省水电二局风电风机制造项目、中国三峡风电风机制造项目。

                    2、发展风力发电机,重点突破创新型垂直轴发电机组。

                    3、发展预应力混凝土塔架,重点突破塔筒、基础段、法兰、筒节组和钢板坡口。

                    4、发展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叶片,具备两叶片和三叶片生产能力;发展齿轮箱,重点发展兆瓦以下风电齿轮箱,突破发展兆瓦以上大型风电齿轮箱;发展轴承,重点突破发电机轴承和变速箱轴承;发展铸件,重点突破轮毂、底座、横梁和轴承座等关键零部件。

     

    3、打造高端纸业基地

    根据中咨公司产业规划,加快推进高新区高端纸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充分发挥阳江港一类口岸及深水码头进口纸浆物流的优势,力争再引进几家大型高端纸制品企业。同时加大宣传,精心规划,有序推进,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达到同期行业先进水平,企业按照国家清洁生产标准组织生产,争取到2020年实现年产高档纸品超50 万吨。

     

                    专栏                         高端纸制品产业发展重点

                    1、继续推进维达生活卫生用品项目建设。项目计划投资建设一个全球最大的生活用纸生产基地,年产能超50万吨。

                    2、建设落实高新区中国纸业项目。首期工程建设一条年产40万吨原纸和食品包装用纸生产线;二期工程为红塔仁恒纸业工厂搬迁重建,相应产能为30万吨白卡纸;三期工程为扩建30—50万吨高级白卡纸生产线。

    第二节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基地

    (1)新能源

    LNG清洁能源

    根据能源清洁化和高效化原则,预计阳江市天然气需求量将持续增长,为此必须保障天然气的供应。我区拟建设阳江港大型LNG接收站、调峰储备库和车用船用液化天然气(LNG、CNG)库,并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做好引进国外液化天然气和管道天然气的工作,巩固和扩大目前进口天然气的供应,实现天然气的多气源供应,增强供应安全性。大力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应用,在区内建成LNG/CNG汽车加气综合站3座。

    ‚锂电池

    抓住“中国制造2025”中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机遇,积极发展锂电池产业,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进阳江哲思新能源有限公司等锂电池生产类企业,成立锂电池产业联盟,在锂动力电池行业的核心技术等方面集中力量,联合攻关,重点突破。建立共同投入,利益共享机制,积极促进联盟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和记住交流。同时积极发展材料企业、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等锂电新能源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同时,在“十三五”期间我区将规划建设液化天然气接收和存储设施以及分布式能源、光伏发电项目、加气站等各类能源项目,提高区内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力争到2020年,将高新区打造成为清洁能源示范基地。

     

                    专栏                        新能源发展重点

                    1、阳江调峰储气库项目。建设一座容量为16万立方米(年设计处理能力约100万吨/年)的LNG储气库及相关配套设施。

                    2、高新区热电联产项目。4×400兆瓦级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

                    3、海陵石化60万吨油气化工一体库项目。项目建设包括10万吨级油气泊位码头及60万吨油气化工储罐(含保税仓)一体库。

                    4、光伏发电项目。规划面积1125亩,建设装机容量50MW地面光伏电站。

     

        (2)新材料

    节能玻璃

    以建筑节能玻璃为先导开发新型节能建筑材料玻璃下游产业,依托周边石化产业基础发展高性能新型材料产业。以LOW-E镀膜玻璃以及LOW-E中空玻璃等节能玻璃制造为突破口,以“明轩玻璃”为基础,引入1-2家玻璃制造生产企业,推进从节能玻璃产品研发到生产、加工、销售、售后玻璃深加工产业链条形成,打造阳江新型节能玻璃制造基地。

    ‚建筑新材料

    依托广青、世纪青山、翌川等有色冶炼产业基础,利用矿渣合成建筑新材料,加快大地环保二期项目建设,引进一批矿渣加工企业及下游企业,完善金属冶炼及新材料产业链条,引进大型企业生产新型房屋材料项目。

    ƒLED 新材料

    坚持“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高、土地消耗低、污染排放低”的企业引进标准,精选产业效益好、附加值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LED产业项目。重点跟踪珠三角地区正在转型升级、有扩产增能迫切需求的 LED 企业,通过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此类企业进驻园区。在大力引进珠三角企业的同时注重培育已入驻的本地企业,与周边开发区错位竞争,正在形成以下游LED灯具制造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群。

    在“十三五”期间以福冈片区为载体,以汉能科技、东华激光智能为主要依托,面向珠海、珠三角、广东省、全国乃至全球,分阶段选择承接符合阳江市及粤西地区市场需求的LED 照明及封装企业转移,形成以业内领军企业为带动、具备本地化生产配套能力的LED产业集聚区。

    2、推动形成电子元件产业格局

    以转型升级、提升效益为重点,以电子元器件制造为基础,促进高端化、智能化发展,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数字化智能产品、应用软件开发等领域,鼓励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提高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能力,着力吸引电子信息研发设计中心、区域总部等机构落户新区,推动形成以设计为核心、制造为基础、关键元器件配套能力较强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格局。

    第三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打造大宗商品物流产业基地

    利用本地良好的区位以及比较便利的交通网络优势、临港工业、食品产业等优势,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和保税物流,推进中国物流公司阳江保税库综合物流园、阳江(中远)农海产品冷链物流园、高新区保税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天然气、成品油等物流仓储项目,完善物流公共服务体系。在未来4-5年,围绕发展临港工业和食品产业,引进大型专业化现代物流企业进驻,加快建设和基本完成各产业物流配送基地建设。力争到2020年阳江港年吞吐量超5000万吨。

    专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服务于金属材料、金属制品、粮油饲料、水海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为主的专业物流配送中心及大宗物流配送平台。尤其是要结合高新区及周边地区强大的水产品物流服务需求,努力建设成粤西地区水产品物流中心,并整合现有仓储和物流资源,构建包括水海产品冷藏冷冻仓库、包装、展示展销、交易市场、检验检疫、冷链物流,以及渔需用品、渔业休闲观光等产业在内的全产业链运作形式。

    港口物流。合理布局物流、仓储、批发等新的市场流通场所,建立陆运、水运、空运相互衔接配套的运输网络。以现代码头仓储为基地,按现代物流配送要求通盘规划建设,建设综合性、专业性的物流基地,发展港口物流。在阳江港规划建设油气储备基地和大型煤炭中转基地,建设面向大西南、环北部湾的燃气、油品分销基地。

    保税物流。积极推进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申请B型保税物流园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

    龙头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大型的快递、搬运、货运等物流企业,重点扶持一批综合性物流企业。

    新技术应用。加快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建设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区域物流信息交换和共享。

    2、推进现代商业发展

    依托便捷交通体系,以及本地产业基础,加快推进高新新城等高端商贸综合体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高层次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塑造专业市场品牌;积极推进专业性展馆以及综合性场馆建设,与国际、国内或地方行业协会合作, 引入民营资本举办特色展览,推进运作市场化;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提升商贸业档次;加快建设写字楼、高星级酒店、主题购物广场、特色服务中心等。

    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打造电子商务创业园,广泛推动和应用电子商务,打造本地电商平台,鼓励社会商业广泛与电商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供应链的要求,发展公共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产品展示、信息发布和网上交易,建立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系统,把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打造网上物流配送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营销业务。构建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促进移动电子商务普及深化,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

    3、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

    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仓储物流、会展经济、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工业设计、营销策划等专业服务机构。适应居民对多层次生活的需要,努力发展教育培训、家政、体育健身、特色饮食、养老康复、文化娱乐、法律咨询等社会需求潜力大的生活性服务行业。鼓励发展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强化服务业发展要素保障,促进服务优化提质。

    第四节 打造阳江五金刀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平台

    引导本地以五金刀剪为主的金属制品业从简单加工向深加工、研发创新和品牌营销拓展,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

    强化自主创新,重点攻克刀剪材料、金属热处理工艺、刀剪磨削工艺、模具设计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提升刀剪产业的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注重先进技术引进,跟踪国际国内五金刀剪生产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引进、吸收、消化,进行再创新,提升生产技术、产品设计和质量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促进工业刀剪、医疗刀剪、园艺刀剪等新型功能刀剪产品和陶瓷刀、警用刀等高档产品的开发。

    加强产业链建设,引进知名五金刀剪生产企业落户,同时增加上游钢材生产企业和下游刀具配套生产企业数量,引进产品工业设计、辅料生产及刀具加工机械生产等企业,延长五金制品产业链,扩大金属制品产业集群规模。加强品牌建设,创造条件把五金刀剪“阳江标准”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扩大阳江刀剪区域品牌的全国影响力,进一步使阳江刀剪的地区品牌知名度走向世界。 

     

                    专栏                    打造阳江五金刀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平台


1、继续完善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研究院将依托钢研总院人才、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优势,围绕我市五金刀剪产业,研究采用以激光焊接技术为核心技术,开发五金刀剪刀刃的增材制造装备、配套用材体系及制造工艺(3D打印技术)。
2、完善研究院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搭建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机械制造业、不锈钢产业与相关产业企业、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推进重点研发平台建设,解决企业产业技术需求。把研究院建成一个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平台,
3、建设高端人才培训基地。利用行业优势,依托钢研总院研究生院的优势,建立企业、钢研院双导师培养机制,积极培养行业产业高端技术人才。

    第五节巩固发展食品产业及现代农业

    1、打造食品医药产业基地

    (1)食品

    综合考虑阳江市原料资源、现有食品产业布局和产品的市场需求,根据阳江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加快对已入驻的与油脂加工、水产品加工、饲料加工和特色食品加工相关的企业建设,不断完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配套体系。力争至2017 年,区内食品加工企业发展至 40 家以上,带动食品物流公司 6 家以上,其它相关配套企业 4 家以上,实现总产值 120 亿元以上。到2020年区内食品加工企业发展至 70 家以上,带动食品物流公司 12 家以上,其它相关配套企业 8 家以上,实现总产值达 200 亿元以上。高新区的食品产业形成从原料到加工到销售的完善体系。

    油脂加工业:到2017 年,力争我区油脂加工相关企业发展至 3 家以上,实现总产值达 50 亿元以上。到 2020 年,园区食品加工企业发展至 5 家以上,实现总产值达 70 亿元以上。

    水产品加工业:加快对引入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建设,改造和提升现有园区的加工技术和工艺,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水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到2017 年,园区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至 20 家以上,水产流通企业 2 家以上,培育形成年产值超 10 亿元的企业 2—3 家、超 1 亿元的企业 15—18 家,初步形成区域带动作用的水产品加工大型企业产业集群,实现水产品年加工总量 20 万吨以上,总产值 30 亿元以上。到 2020年,区内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至 25 家以上,水产品放流配送企业 3 家以上,培育形成年产值超 10 亿元的企业 3—4 家,超 1 亿元的企业 18—20 家,形成技术先进、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的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产业基地,实现年加工总量 30 万吨以上,实现年总产值 60 亿元以上。

    饲料加工业:到2017 年,区内饲料工业总产量达到 80 万吨,饲料工业总产值达到 32 亿元。区内基本形成完整的粮油加工-饲料-养殖-食品产业链。到 2020 年,区内饲料工业总产量达到 120 万吨,饲料工业总产值突破 50 亿元。

    传统食品及其它物流、配套产业:到2017 年,传统食品及其它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 8 亿元。初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基本形成技术体系,培育一批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培育6—8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集团。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 2%,龙头骨干企业达到 5%以上。到2020年,传统食品及其它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 20 亿元。完成区内技术创新联盟平台的建设,完全形成区内技术创新体系。完全形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水平逐步增强,培育 13—15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集团。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 5%,龙头骨干企业达到10%以上。

    (2)生物医药

    ①海洋生物医药

    利用区内丰富的海洋资源循序渐进推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先行大健康产品,积极创造条件引入适宜就地取材的海洋功能食品、化妆品、生物农用制品、生物酶制剂、医用生物材料等上市许可审批相对较快的新产品产业化。同时积累条件,加快开发具有地缘优势和临床价值的海洋医药领域创新药品。重点开发降血糖、降血脂、增加骨密度等海洋创新药物;海洋多糖和蛋白(肽)类饲料添加剂、动植物专用药剂;海洋新型酶类及酶制剂;再生修复材料、药用制剂辅料、药用包材等生物医用材料;加快发展鱼胶原蛋白(肽)、甲壳质衍生物、藻蓝蛋白、海洋贝类提取物等产品。

    ②医疗器械

    利用区内金属制品生产优势,发展医用不锈钢换药车、服药车、治疗车、麻醉车、病床、轮椅、医用刀、剪、钳、镊等;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先进实用医疗器械、残障人士生活康复辅具、家用医疗器械等。家用医疗器械领域重点发展血糖仪、电子体温计、家用心脏监测设备等;常规医疗器械领域适度发展输液器、注射器等,满足本地和周边市场需要。

    2、农业

    (1)扎实推进农业稳产增收

    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为城乡居民生活提供优质、安全的粮食、水果、蔬菜和花卉等产品,逐步发挥种植业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注重发挥种植业在休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功能。

    ①稳定粮食面积。落实粮食工作责任制,加大财政投入,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年度粮食工作目标完成。着重加强粮食高产创建,促平衡增产。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快技术集成,优化品种结构。

    ②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坚持良种良法推广与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相结合,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建立粮食生产核心区,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旱作节水、节药农业技术、合理用种、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③抓好产粮大户的发展。扶持产粮大户发展,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使产粮大户逐步成为我区粮食稳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④积极发展冬季农业。充分利用本地光温条件,发展适合本地冬季种植而且销路较好的尖椒、马铃薯、蔬菜、甜玉米等品种,引导企业、种植大户发展冬季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⑤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区提供重要支撑。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推进,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协调发展,重点是加快发展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等。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机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引导和扶持建设一批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示范社,加快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机人才的素质。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

    ①培优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发展潜力大,能引领行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农业龙头企业。

    ②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快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引导农民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拓展合作广度与深度。积极推进产销对接、农超对接,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灵活多样的合作社产品营销模式。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水平提升行动,在“十二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引导、帮助、扶持合作社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和创收增效能力,使其真正起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

    ③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坚持“政府引导、示范引领、政策扶持、农民自愿、分级培育、规范管理”的原则,指导和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培育一批示范性强的家庭农场,引导专业大户规范发展为家庭农场。积极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实现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

    ④积极引导和推进土地流转。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结合农村土地确权和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稳妥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⑤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支持、鼓励全区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推进以现代高效农业、加工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物流等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平,增强现代农业园区对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信息的聚集效应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3、海洋渔业

    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大力实施“蓝色崛起”战略,以渔(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优质、安全、高效和市场导向原则,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化进程,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拓展渔业发展领域和途经,提升渔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渔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渔)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渔业的外向度;加强渔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强化渔政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突出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生产,着力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促进渔业持续、协调、全面、健康发展。力争到2020年,水产资源利用、开发与保护进入良性循环;养殖生产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渔业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产业效益大幅提高。全区养殖面积达到6.8万亩,水产品产量4万吨,其中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3万亩,产量1.8万吨,人繁优良苗种6亿尾,渔业产值16亿元。水产养殖重大病害大面积爆发的趋势得到控制,渔药、饲料等水产投入品使用基本得到规范,水产养殖产品主要药残指标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养殖证制度和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全面建立,重大渔业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控制,无重大违法渔业案件发生。

    4、林业

    以山、海、路、河、湖、城、村等生态敏感区和人口密集区为主体构建林业生态总体框架,形成复合形的生态屏障;以速生丰产林基地、种苗基地、珍贵树种基地、林下种养基地为载体,打造高效的林业产业体系,壮大林区经济,拉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向林业建设积聚,促进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建设协调发展。

    (1)以高新区森林公园等连绵山体为建设重点,加强重点生态敏感区域生态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营建结构优、功能强、效益高的混交阔叶林,增加森林碳汇。

    (2)以福海红树林湿地公园建设、提升沿海基干林带和临海第一重山林分质量为抓手,打造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沿海防护林体系。

    (3)以公路、铁路干线为骨架,全面建设生态景观林带工程,逐步改造低质残次林,形成富有季相特点、色彩多样、景观优美的生态景观长廊。

    (4)巩固和拓展森林进城围城成果,加大森林公园建设力度,丰富森林文化,为市民休闲度假,回归自然提供绿色场所。

    (5)以绿化美化乡村为引领,整合“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加大对自然保护小区的保护力度,落实农村绿化管护责任制,提升农村绿化、生化水平,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优美环境,为建设美丽乡村创造条件。

    (6)大力推行乡土阔叶树种种植技术,不断完善各种珍贵树种专类园建设,研究珍贵树种市场前景,为林农提供技术和流通方面的服务,促进珍贵树种的发展。

    (7)以现有森林资源为载体,在不影响林木生长和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前提下,引导林农开展林下种养,发展林下经济,开展森林旅游,增加经济收入。

    5、畜牧业

    我区正大力发展工业生产,以高新产业为重点,按照相关规定和文件精神,大部分地区已划为禁养区,其间需要整体治理,部分散养户合并投资大场户,还有部分养殖户改行转业,顺应高新产业工业潮流。“十三五”期间我区畜牧业将围绕特色畜牧业发展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对地方畜禽品种遗传特性全面深入的研究。对良种保护与创新培育、饲养管理、疫病防制、标准化生产、产品加工形成成熟配套的技术。对饲料资源开发、市场技术信息、安全检测控制等满足生产发展的需求。今后我区的畜物业发展将往“集中化”,“高技化”发展,力求发展成为品牌化,特色化的畜牧业。

    第六节积极发展工业旅游

    以港口工业园、福冈工业园、平东工业园三大工业园为依托,以区内各大工业企业的厂区场貌、企业建筑、生产车间、设备等物质为载体,发展工业旅游。做到既为企业的经营增加新内容,又促进企业环境改变,增加企业收入,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1、工业旅游区

    范围包括福冈、平东工业园。该区地势开阔平坦,站港公路贯穿南北,有众多知名工业企业在开展丰富多样的旅游活动吸引旅游者参观游览,同时,以专业化的生产氛围、高科技的生产工艺、具有纪念性且令人放心的工业产品、具有知识性和休闲性的购物环境吸引游客,园区开展的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是独特的工业文化体验区。   

    2、海港观光区

    阳江港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位于广州港和湛江港两大主枢纽港之间,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港口工业园以阳江港为依托,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生产、粮油加工、环保建材及仓储物流等产业,在港口外围开展观光活动,游客可一睹阳江港的风采。

    3、田园风光区

    逐步建立和完善由基本农田、防护林带、生态隔离带以及河流水系等构成的城市生态网络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规划利用现状村庄、农田、水域、林果等自然条件,营造体现平冈地区民俗、民情、农耕文化的田园风景区。

    第七节加快园区扩能增效

    1、加快园区扩能增效

    强化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提高园区土地集约程度。完善水、电、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广东华远电子厂东边道路工程、高新区福冈污水厂北边16米道路工程、高新二路市政道路(科技三路至科技四路段)工程、政德路工程(站港路至明轩厂段)等道路工程;福冈工业园三期供水工程项目、福冈工业园二期排水支线管网、汉平路工程、福冈1#、2#污水提升泵站及配套污水管网工程等给排水工程;福冈工业园垃圾中转站配套工程等工程的建设。强化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园区整体城市形象。

    提高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化水平。以引进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强“10+1”专业招商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招商,进一步延伸主导产业链。引导、规范同类企业相对集中进园,打造一批支柱产业相对集中的特色产业集群。探索发展“前店后厂”模式,推动产业园区向经济合作区转变。

    完善园区生活配套综合区建设。临港工业园生活配套区占地约面积300亩、银田生活配套区占地面积约3000亩。在生活配套区内建设廉租房、商业配套等设施,积极发展金融、保险、科研等生产性服务业和餐饮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完善园区生活配套综合区建设,逐步增强产业园区社区功能,为园区内企业及产业工人提供更加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产业园区与城市融合发展。

    2、推动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

    全面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为契机,加快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的渗透拓展和深度融合,通过大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培育发展新一代智能制造方式,推动我区传统优势产业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价值链重构。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化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突出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和普及应用,鼓励基于互联网跨界融合的商业模式创新。

                    专栏                                互联网+

                    定义: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内涵: “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这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正因为此,“互联网+”被认为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

    第八节抓好科技创新,实现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1、提升区域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发挥我区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的作用,充分整合和发挥资源优势,带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争取获认定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与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完善产学研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区内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和深度,促使更多的科研成果、专利技术与我区企业完成对接、转化;继续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引导企业对研发成果进行专利申报及科技进步奖项评审,不断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推动产业向高端延伸,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2、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加快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创新能力,加强品牌质量,提高竞争力。大力支持企业进行创新研发,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加强产业核心技术的开发研究,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围绕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开发一批关键性的核心生产技术。积极发展关联创新,向上、下游产业分头拓展,构建从设计、研发到生产、检测一体的全产业链,围绕产业链谋划创新链,强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全面引进推广绿色、智能、协同的先进设计技术与设计工具软件,培育一批专业开放的工业设计企业,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加快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建立区内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推进机制,加快优化人才引进及培养环境,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

    3、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进一步鼓励孵化器多元化投入、企业化运作、专业化发展。从政策上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和投融资公司掺股或投资孵化器建设,鼓励大企业集团从产业发展出发,自筹资金,腾出场地,组建企业化运作的专业孵化器。积极贯彻落实《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财政厅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后补助试行办法》,以更积极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和企业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强产学研合作,增强孵化器技术研发平台功能。加强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在使用科研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合作。科技部门通过孵化器对企业给予仪器设备使用费一定比例的补助,从而增强孵化器创业技术研发平台能力;解决缺乏高素质的孵化器运营管理专门人才问题。政府资助部分培训开支,以孵化器协会的形式与教育机构合作,建立孵化器人才培训基地,与高等院校合作在大学科技园共建科技创业培训中心,重点加强对孵化器经营者和管理骨干的培训,加强与各地孵化器和境外孵化机构的交流合作,借鉴国内外创办孵化器的成功经验,增强自身素质,完善孵化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争取在2016年建设成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20年,建成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专栏                                科技企业孵化器

                    定义:科技企业孵化器也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它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支持,进而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企业孵化器一般应具备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有孵化场地,二是有公共设施,三是能提供孵化服务,四是面向特定的服务对象-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服务内容:

                    (1)一般性服务,包括场地、商务设施等;

                    (2)管理咨询服务,包括一般性商务代理服务和制定战略、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市场分析、专业知识培训等;

                    (3)投融资服务,包括协助获得政府资金、申请担保贷款、直接向企业进行投资、与风险投资结合等:

                    (4)专业技术服务。投资服务是孵化器核心服务功能之一。

     

    第四章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布局

    合理划分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类主体功能区。紧紧围绕《阳江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纲要》对高新区的战略定位,合理划分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类主体功能区。培育经济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等条件较好的工业化区域,打造区域增长极,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对限制开发区的农产品主产区,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将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对禁止开发区域,依保护对象来确定评价的具体内容,强化对自然文化资源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情况的评价。

    第一节优化城乡空间格局

    立足城镇发展的空间现状,结合全区实际,将国土空间开发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为主。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各类开发区在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之前,不得扩大面积,形成“一脊、两心、三廊、五片”的空间结构。

    1、全力打造“一脊、两心、三廊、五片”

    一脊。南北贯通的发展脊。以现状站港公路为基础,向南延伸,串连平冈镇区,并改造连线海陵大堤连接阳江港。是高新区产业起步、升级推进的主要脊轴,也是高新区服务中心连接各片区的主要通道。

    两心。高新区的服务中心。服务主中心位于平冈片区,在平冈镇现有中心区的基础上丰富和提升服务设施水平。服务副中心位于高新区南部的滨海片区,辅助服务主中心为高新区特别是南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生产和生活支撑。

    三廊。中部始于神仙岭结合对外交通控制空间,一直南延至海滨的生态廊道;两条横向的交通廊道。

    五片。分别为北部的福冈片区,约12km2;中部的平冈片区,约9km2;西部的临港片区,约30km2;南部的滨海片区,约11km2;西部的银田片区,约5km2。每个片区至少设置一个片区服务中心。

     

    图3 高新区整体空间布局

    2、促进三大工业园区发展

    港口工业园。阳江高新区港口工业园区位于高新区西南部,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以国家一类口岸阳江港为依托,不断完善口岸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不锈钢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高端造纸业、现代物流(含石化物流)等产业。“十三五”期间继续完善港口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港口服务水平,以港口经济为依托,强化阳江港辐射力。将该片区打造为高端不锈钢产业基地及港口物流基地。

    福冈工业园。福冈工业园位于站港公路两侧,总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规划有水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食品、药品产业基地,已形成了食品加工、金属制品、服装产业、LED制造产业集群。未来将对该区进行合理规划,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开展城区建设和环境整治等专项工作,提升该片区功能面貌,打造以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

    平东工业园。平东工业园总规划用地面积为9平方公里,已建成一批玻璃加工、电子电器制造、农海产品加工等企业。依托平冈镇,为整个高新区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保障,是高新区生活配套服务的主中心。未来将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定位研究、规划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宜居生活功能,打造集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商务贸易、居住及相应配套为一体的综合性枢纽中心。

    阳江环保工业园总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由原电镀定点基地升级开发形成,是广东省两大电镀定点基地之一。阳江环保工业园高新区片区主要布置锂电池及电子电路产业,可在一定程度上与园区内PCB产业形成链条。

    3、加快平冈新城区建设

    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新区建设和促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根本抓手,以现代化、生态化为导向,以平冈新城区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阳江高新区城镇化建设。推进平冈新城区等城市综合体和平冈新城等居住区建设。打造一个占地面积约2.34平方公里,功能合理,配套齐全,符合现在及今后发展需要的新城区,集办公、生活、商服、休憩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配套区。为我区各工业园及平冈镇居民提供衣、食、住、行、娱乐等后勤保障,完善平冈镇及至我区的配套功能,加强承载能力,提升区域品味,增强综合竞争力。

    4、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省、市的部署和要求,大力推进以建设美丽乡村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打造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在原来建设基础上,根据群众意愿及综合考虑村自然环境及基础设施等因素,确定大魁村委会的村尾村、村头村委会的村头村、麻梨村委会的海丰村为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村。到2020年,力争全区158条自然村中的15%以上自然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为高新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①强化农村规划管理。优化村庄布局,积极引导农民进入经批准的村庄建设规划区建房。科学安排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结合村民住房改造,配套完善各种服务设施的位置与规模,污水排放沟渠布局,垃圾收集点、卫生公厕等环卫设施布局。

    ②以点带面促进村庄整治建设。积极实施美丽乡村和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工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推进美丽乡村、名镇名村、幸福村居、宜居村庄、生态文明等各种建设活动,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导,以村容村貌和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以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小康为目标,整合资源,集中力量,连点连线成片推进示范工程,辐射带动各地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区50%以上的村庄得到基本整治。经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深入到各村认真考察、科学论证,并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确定以周村、沙头垅、那棉,石庙,大魁等邻近S277线的5个行政村,打造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建设工程项目,并辐射带动松中、麻梨、洋边、黄村、百禄、石柱、村头等7个行政村45条自然村开展村庄整治建设。

    第二节优化农业空间格局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各类开发活动要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空间,尽可能利用闲置地、空闲地和废弃地。立足粮食安全和全区农业发展需要,强化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稳定园地规模,划定农业生产空间开发管制界限,防止城镇建设对农业空间的蚕食。

    第三节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1、围绕建立生态维护与管理机制,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全区分为五个生态建设区:

    (1)西北部森林生态区

    该区主要范围是银田水库和九姜河以西,主要包括东二村、东一村、旦祥、廉村。该区是大力发展混交阔叶林和名优树种示范基地。对于保护高新区中心城市外围的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

    (2)中部城镇生态农田观光区

     该区主要范围是城镇周边以及港埠大道北侧。该区对于加速中心城区绿化建设,净化空气,发展生态农业,以及保障城市优美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东南部滨海养殖区

    该区主要范围是港埠大道东侧,与大海相邻,海陵岛隔海相望,主要包括平冈农场、沙头垅。该区地势偏低,水源充足,其中平冈农场水产养殖基地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阳江市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极大促进阳江市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4)银田水库以及较大水体区

     该区包括银田水库以及东南部形成网状的水域系统,这对于高新区的地表水源生态调节、城市用水以及耕地灌溉起到了重要的水源补充、供给作用。

    (5)东西部滩涂浅滩红树林区

    该区主要范围是高新区东西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东部范围从海陵大堤以东起至埠场交界、南与海陵岛隔海相望;西部范围从梅辽村西面浅海滩涂起直至东一浅海滩涂一带。这里分布着较大面积的红树林。红树林区不仅为候鸟提供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还为各种海鸟提供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甚至还起着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

    2、做好高新区生态严格控制区优化调整工作

    我区是省重点产业转移园区,优先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并定位为全市经济发展重要引擎、城市建设的新组团,由于新的发展形势需要,根据省环保厅粤环函〔2015〕1421号《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请协助做好<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修编工作的函》的要求,按照我区提出的“五规合一”方案,对我区生态严格控制区进行优化调整。

     

     

     

    第五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发展支撑

    第一节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加强区域交通衔接,完善内部交通系统,构建高效的交通网络体系。西联茂名、湛江,东接珠三角地区,以高速公路、城市干道为框架,构建海陆一体、便捷绿色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体系。

    1、积极推动对外通道建设

    完善高速公路、城市公路、轨道交通、港口等交通要道的衔接,实现高新区与周边地区交通运输的无缝连接,构建立体交通网络,促进交通运输一体化。

    高速公路。完善高新区高速公路网络,提高交通走廊的通行能力,拓展阳江港经济腹地,强化高新区与珠三角地区、粤西城市群的联系。推动罗阳高速公路海陵大桥、沿海高速西延线及跨海大桥的建设。

    轨道交通。强化综合运输通道的通行能力,实现与珠三角地区交通网络的衔接。加快新建深圳至茂名铁路阳江段、阳江港港区铁路、阳阳铁路复线等项目建设,提高中长途出行质量,推动高新区现代客货运体系的形成。

    港口。加快阳江港深水泊位建设。新建6个3000吨级、1个5000吨级、1个5万吨级和8个10万吨级码头泊位,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加快港口码头集疏运系统建设,打造水路、高速公路、铁路多项联运体系,全面提高港口现代化水平。力争2020年建成阳江港10万吨航道疏浚工程建设,保障沿海港口船舶大型化发展以及港口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需要,带动临港产业加快发展。

    跨海跨港大桥。继续推进阳江港大桥规划建设,实现产业功能区之间资源共享,整合提升港口功能。

    加快枢纽站场建设。积极推动高新区公路运输枢纽的规划工作,依托港口、铁路等重大交通枢纽,推动综合客运、货运枢纽、物流园区的建设。

    2、完善对内交通,提升区域网络

    完善高新区内道路网络,完善区内“十一纵十一横”交通网络,重点完成港口工业园的锦秀路、疏港大道南、海港大道、疏港大道北等道路的建设。形成“纵横交错、外畅内联、结构优化、路面硬化”的公路网络体系,改善交通效率,提升交通可达性,优化交通结构,提高城镇运行经济效率,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围绕“十一纵十一横”公路网络体系建设,加强相关桥梁、隧洞、连接线、干支线断头路建设及原有公路的改造升级。完善内部停车场、客运站场、公交站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内部公共交通系统,积极实施高新区客运站等交通基础项目建设。

    第二节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1、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遵从“点——轴”扩展式空间布局模式,近期建设充分考虑实施的可能性,在区内福冈工业园、平东工业园、港口工业园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形成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核心节点。重点在各片区兴建各类产业交易区、信息区、仓储区、物流区、办公配套服务区、生活配套服务区等;建立园区社会化后勤服务体系。加强专业市场体系建设,为园区内企业提供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全方位服务,全面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建立园区社会化后勤服务体系,减轻入园企业的社会负担;加快推进平冈镇基础设施扩容提质工程,推进平冈新城建设,改造升级城乡电网、建设城镇燃气管网、发展清洁能源项目,改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味。加快建设清洁能源综合利用项目、热电联产项目等能源保障项目,规划建设加气站、电动汽车充电站、加油站点(中石油、中石化),并在辖区内进行合理布局;加快建设青年运河带状中心公园、高新区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平冈镇卫生院及高新区客运站等民生基础设施项目;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辖区各村镇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项目,推进村村通自来水管网工程及村庄连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为解决高新区辖区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理,重点在港口工业园建设一个首期规模为1万m3/d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维达生活卫生用品、中国纸业等项目污水排放,二期建设规模为1万m3/d的污水处理项目,解决新引进冷热扎等项目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处理排放;在平东工业园及平冈片区西区建设一个首期规模为0.5万m3/d的污水处理厂项目,解决平东工业园及平冈镇居民及周边村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二期建设规模为1万m3/d的污水处理项目,解决平东工业园及平冈片区西区生活污水处理排放;在福冈工业园首期规模为1万m3/d的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建设二期规模为0.5万m3/d的污水处理项目,解决福冈园区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处理排放。到2020年全区污水处理能力可扩容到5万m3/d。

    2、创新多渠道、政企结合的融资模式

    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职能转变以及用地的拓展,高新区原有的市政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需创新融资模式,提高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与其它企业或其它投资者合资建设市政公用事业项目的积极性,加大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一方面可请求省、市在安排城镇水网、路网、电网和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项目时给予重点支持,另一方面请求扩大高新区金融机构的放贷权限和额度,采用灵活可用的投融资方式如PPP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建设资金上采取多方筹资的办法,推行市政设施有偿使用,公用事业合理计划,土地有偿出让、转让,积极引进外资,鼓励民间投资,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3、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水平

    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政府加大市场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公用企业、市政设计、施工、维修养护等企业资质的管理,合理调整和确定公用事业的产品基准价,实现公用事业福利服务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统筹区内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全区市政基础设施配置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注重实用性,应做好区内交通设施建设、城市道路建设、城市排水系统、供气系统、城市公交系统、照明系统、公共休闲健身系统等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性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

    第三节推进“智慧园区”建设

    1、科学设定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的目标

    考虑高新区发展的长期目标,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效率、可持续性和竞争力,设定“智慧园区”的发展目标,在目标设定过程中,吸引城市中各方力量的参与,汲取专家意见和建议,听取市民的想法,确保公众积极支持和参与城市效率提升项目。整合各项目规划,创建一个切实可行的“智慧园区”分步计划,协调当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增强项目之间的继承性和扩展性,更加集成、全面地改进城市基础设施以便在未来创造更大、更合理的价值。本着先易后难、系统推进的原则,安排好“智慧园区”建设的次序和衔接。

    园区将以“互联网+智慧园区”的建设思路为指导,建设围绕管理智慧化、办公协同化、发展均衡规模化、生活便利和谐化为一体的协调发展园区。助推阳江技术创新工场建设,助力产城融合聚力发展、产业结构升级。

    2、推动城镇管理和基础设施智能化

    发挥阳江市资源禀赋优势,强化投融资优势,加速互联网化创新优势,以“三轮驱动”(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打造“云上园区一体化服务网”,建设“2+3”多层级、立体式智慧园区架构平台体系。具体包括两个基础支撑性平台:信息化基础设施、基于云端的共享服务支撑平台,三个应用性平台:智慧政务云平台、GIS“一张图”云平台、公共服务云平台,同时以平台为基础整合线上线下多种服务渠道,创新投融资保障模式,逐步实现政府办公协同高效化、产业发展均衡规模化、基础设施节能智慧化、园区生活便利和谐化。本方案涉及范围仅限于港口片区。

    至到2015年底,完成五大平台40% 的建设,建设、运营模式基本确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为应用平台建设提供基础,共享服务支撑平台中基础数据库完成搭建,标准业务库按需搭建,能够满足业务运行的需要,智慧政务云平台中的智慧化办公系统、GIS“一张图”云平台中的综合指挥中心系统、公共服务云平台中的“一卡通”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

    2016年5月底,基本完成“阳江云上园区一体化服务网”架构搭建,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信息资源产生机制和共享交换机制基本建立,智慧政务云平台、GIS“一张图”云平台、公共服务云平台三大应用平台的业务应用系统更加丰富,初步形成以用户为核心的应用服务集群,同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云上APP应用广泛使用,实现移动办公、随时监控、动态产业、指上生活。

    到2020年,实现园区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信息化应用水平、运营管理效率、配套服务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建成公用信息通信网络高速泛在、精细管理高效惠企、功能应用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集聚、公众生活便捷舒适的示范性智慧园区,形成多元协作、广泛参与的园区发展综合推进体系,制订出一整套智慧园区建设标准、业务标准、技术标准和评估标准,形成具有阳江特色的智慧园区发展模式,并力争向全省、全国示范推广。

     

    第六章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按照生态文明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总体要求,以强化生态优势、保障生态安全、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为主要任务,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和长期任务,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一节强化生态环境优势

    1、保护山海生态资源

    加强高新区山林水土资源优势,实施天然林保护,加强生态保护小区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重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改善海域水质。严格保护生态用地,保障生态红线,保护生态隔离绿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2、优化生态安全格局

    实施生态功能区区划制度,明确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区、适度开发控制开发区、科学发展优化开发区,把经济活动控制在自然生态的承载力之内。优化生态安全网络,推进区域层面和区域内部生态格局提升,依托天然的山体和海洋生态屏障,提升城市绿核质量。防控生态风险,启动高新区生态风险普查,建立外来物种入侵普查档案和防控系统,建立重大项目的定期风险评估机制,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实施生态风险信息定期发布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

    3、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完善城市给排水系统,推进老化供水管网改造,提高供水水平,完善污水管网,推进雨污分流系统工程,推动平冈污水处理厂、港口污水处理厂建设,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高雨洪利用规模,利用河、湖、池塘等水系以及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净化。

    第二节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倡导简洁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教活动,树立低碳发展理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低碳能源体系,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全面提升环境质量,推动清洁生产和循环型企业建设,加强绿色低碳产品的推广与应用,将绿色低碳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逐步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模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提高能源利用率

    完善固定资产投资能评制度,对高耗能项目从源头把关。积极推进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增强节能减排能力,对参与全球经济中高端竞争的产业,优先配置能源控制和排污总量指标。加大对重点耗能领域政策引导,鼓励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利用市场化机制进行节能改造。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倾斜力度,实施节能减排资助计划,鼓励使用节能器具。开展能源计量监督检查,锅炉节能等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加大对新兴节能产业、太阳能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新能源的开发能力,努力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供给和消费的多元化,以应对能源消费日益扩大的趋势。通过提高太阳能、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消费比重和提高单位能耗来解决能耗利用率低和能耗对环境的压力。研究解决新能源并网发电方式,探索新能源和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的有效途径。

    2、减少污染物质排放

    改善水域环境质量,完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保证生活、生产污水达标排放,做好港区含油污水联防联控以及溢油事故的风险管理工作。防治区域大气污染,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进港区拖车和装卸设备清洁化、岸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船舶低硫燃料使用,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推进建设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开展餐饮行业油烟污染专项治理。综合利用固废资源,推动生产、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强化危险废物处理处置,鼓励建筑废弃物减量分类与回收利用。

    3、加快推进清洁生产

    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作为新设施项目、新产业的刚性指标,禁止具有重大生态环境风险、破坏当地生态资源的产业进入。推动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认证制度,引导清洁能源消费,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推进循环型企业建设,实施循环技术项目,培育循环经济示范区、企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第三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1、打造绿色生态港区

    鼓励引导港口加强绿色低碳化建设,全方位打造绿色低碳港区。协调推动交通部门做好大型货运船舶的污染防治。在港区推行码头绿色照明、污水处理、办公大楼太阳能、港口疏浚淤泥回填等环保项目;对码头、车船进行节能改造,推动码头船舶岸电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港口LNG码头及加气站建设,促进LNG拖车广泛使用;鼓励相关企业在生产、生活各环节采用节能环保设施设备,完善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处置系统,推动废旧物流设施设备的改进和循环利用,大力引进大地环保等矿渣循环利用类型企业进驻,打造绿色生态港区。

    2、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出台节能环保低碳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建设一批节能环保企业加速器、孵化器,助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新建一批节能环保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建设低碳服务业园区、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物流园区,以园区低碳示范带动产业低碳发展。

    第四节创建生态文明区

    1、美化人居生活环境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加快绿色建筑激励政策和扶持机制出台,鼓励新建建筑实行绿色建筑标准,开展老旧小区环境整治,实施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提升城区绿色品质,加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居住环境绿化建设,推进道路绿化,完善绿道基础设施,推动建筑物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建立绿色出行网络体系,构建低碳公交、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无缝连接的出行链。

    2、强化生态文明共建

    建立完善公众参与平台,加强生态环保类社会组织以及人才队伍培养,积极生态环保类社会组织的建设。引导培育生态文明企业,建设企业环保诚信自律体系,加强对环保诚信污点企业及其负责人监督监控力度,建立完善民众舆论引导和监督机制。

     

    第七章着力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共享发展成果

    加大对就业、科教、文体、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可持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促进就业创业

    1、健全和落实就业扶持政策

    统筹推进各类群体就业,针对不同就业群体完善就业援助制度,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异地务工人员、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以及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就业。建设完善高新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推进技能人才培训工作,以订单式培训、岗位培训、校企合作培训、送培训下乡等多种方式,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力,满足区内各类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强与珠海、中山等地区劳务合作,积极开展“村企、校企合作”劳务对接活动,以产业园区为吸纳载体,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优先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实现就业。积极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推动更多高校毕业生来高新区实现创业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2、实施创业带动和项目拉动就业

    大力推进自主创业,加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引导社会资金进行创业项目建设和创业平台建设,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机制;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创新小额担保贷款机制,利用资金扶持更多人实现创业。以重大项目、工业集中区建设作为拉动就业的重要载体,为项目单位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和储备、人员配置和技能培训、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关系转接等人力资源服务工作。

    3、建设区人力资源市场和完善城乡就业服务平台

    健全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落实基层工作人员经费,改善办公条件。建设区人力资源市场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功能,加强基层创业、就业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市场服务就业的效率和质量,改扩建人力资源市场暨劳动保障平台。针对重点就业群体特征推进宣讲会、招聘会等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开展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就业服务活动。

    第二节有效缩小收入差距

    1、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加强对垄断行业职工收入增长及税收监管,遏制其收入与企业经营绩效脱钩现象,实行工资收入能增能减,增减有度。同时,在兼顾行业差异和劳动者贡献差异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现有各行业指导工资制度,探索建立行业工资比例调控机制,确保各行业工资水平的合理差距。

    2、提升中低收入人群就业能力

    要在继续强化和完善积极就业政策的同时,尽快把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就业能力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国民素质能力提升计划”。要依托人力资本的改善,突破先天收入差距导致的社会流动性障碍,改善和优化社会结构,努力建设“橄榄型”社会。要进一步创新思路,采取鼓励创业、带薪学习、企校合作等多种形式,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可借鉴国外合作教育课程,打造“就业直通车”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企业和学校合作的全新教育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强最低收入保障

    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全面建立与经济发展及物价增长联动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加快最低工资标准法制化进程,逐步提高最低工资占全社会平均工资的比重,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适时发放低收入群体临时价格补贴。

    4、营造健康的社会财富文化氛围

    有意识地引导先富群体成为勤劳致富、公平正义、遵守道德等社会核心价值的示范者,避免成为“为富不仁”、“破坏公平”的负面典型。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的社会理念,让劳动真正成为最重要的分配要素。大力倡导“财富属于社会”的观念,不以社会财富多少论尊卑贵贱,财富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要用公平正义原则统领社会财富文化建设,坚守机会平等,接受结果的合理差异。要高度重视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心理隔阂问题,综合运用经济援助、心理疏导、身份认同等多种形式,创造社会各群体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多挖掘和树立一些共同富裕的典型,让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对缩小收入差距充满信心和期望。

    第三节推进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1、实施精准帮扶

    按省市精准扶贫的工作部署,全区22个村的相对贫困户,具体落实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全区国有企业、社会团体,进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区应动员有能力有意愿的民营企业参加定点帮扶工作。有劳动能力相对贫困户结合省市帮扶的具体操作要求,采取“千干扶千户”、“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方法,定人定户进行帮扶。无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户、贫困人口纳入当地农村社会保障范围,保障其基本生活。

    2、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镇级规划为指导,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规模化生产模式,集中扶持相对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统筹省、市、区级财政现有资金,扶持带动相对贫困户的企业发展生产、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经济。多方筹措资金,鼓励被帮扶的22个村开展建立村级互助金试点,为村民发展生产解决启动资金问题。

    3、加大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力度

    落实贫困家庭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入读中等职业学校等政策。利用高新区的园区优势,深入推进“双转移”战略,加大涉农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强化产业发展对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对农民创业给予工商登记、土地使用、用电用水、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4、加大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

    结合我区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动计划,统筹省市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重点整治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生活污水。结合广东省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加大对各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

    5、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

    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且有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户家庭成员按精准扶贫的政策进行扶贫,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统筹协助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要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要对贫困人口倾斜。

    6、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区级财政要安排一定的资金对相对贫困户进行扶持,各挂点帮扶单位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贫困户的各方面帮扶。广泛筹集社会资金支持精准扶贫开发事业;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募集的资金,重点用于精准扶贫开发工作。

    第四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普及水平不断巩固,教育发展基础能力日益提升。到2020年,区内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以上,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均达100%。建立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到2017年,高新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达1400元,2020年达1700元。

    1、加快普及学前教育,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逐步把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力度,重点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充分利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富余校舍和师资举办幼儿园,推进在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和规模。依法落实普惠性幼儿园扶持政策,扶持引导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扩大优质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全幼儿园动态监管机制,全面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和质量。

    2、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巩固和提高教育强镇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教学设备、图书等教育资源,乘势而上启动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工程,努力办好高水平的现代化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实现全区现代化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度共享。不断探索学校内涵发展之路,紧紧围绕教学、德育、提升教师素质三大中心工作,开展“内涵发展工程”、“平安校园工程”、“强师工程”,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维护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实现教育优质、均衡、持续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

    3、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和公益性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资助和支持,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并逐步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积极推进“区管校聘”管理体制,逐步实行区镇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为中心幼儿园按标准配足教师。

    第五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增进民生幸福、促进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立符合城乡发展需要和群众需求的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1、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

    加大扩面征缴工作力度,继续以城乡居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和务工人员为重点,推动各类用人单位依法全员参保,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人群参加社会保险。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社会保险制度并轨。建立健全参保考核机制,加大对弱势群体参加社会保险的资助力度。

    2、加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

    大力推进区社保经办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打造高效、便民的服务平台。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职业年金,做好新老制度衔接,严格按照政策,按时足额发放待遇。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立职工医保与城乡居保衔接互通机制,进一步缩小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与实际比例的差距。建立统筹城乡、层次多元、惠民高效、公平和谐的新型医疗保险模式。建立健全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现代工伤保险体系。强化失业保险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形成与社会保险工作目标任务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加强社保基金监督管理,完善社会保险基金内控制度,加大对社保基金的审计力度,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3、完善城乡社会福利救助体系

    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促进各类困难群众的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逐步缩小人群、城乡与地区差别,提高生活保障均等化程度。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用地扶持政策,推进镇级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幸福院建设,完善养老服务网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建设,逐步提高民办养老机构资助标准。进一步做好老年优待工作。加大对60岁以上的失能老人、低保老人的财政补贴。

    4、健全城乡一体优抚保障制度

    完善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城乡一体化优抚保障体系,提高优抚对象生活水平。加快完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服务平台建设,规范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积极稳妥地改进现行安置办法,完善公开公平的安置机制。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军转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军转干部解困和稳定工作机制,落实企业军转干部解困政策和维稳措施。

    5、推进保险信息互认互通

    加强与珠三角地区主要城市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合作。通过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在社会保领域如待遇核定认定授权、关系转移、信息数据互通等方面加强合作,最终实现社保业务结果互认,信息互通。

    第六节强化公共安全管理

    1、完善组织机构设置,拓展监管覆盖面

    完善安全监管网络建设,解决区内基层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将公共安全监管触角延伸到城市每个社区、乡镇,真正建立起“纵向发展”的公共安全监管网络。

    2、强化风险意识

    有计划地对各阶层党政干部进行必要的危机意识灌输与管理培训工作,切实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的科学防范与处置公共危机事件的观念与能力,并且对社会群众开展预防危机的宣传教育活动与自救能力培训。强化政府与民众风险防范意识,注重危机教育与救助培训,最大程度上减少与避免公共危机事件发生。

    3、加强城市应急制度建设

    (1)加强防灾减灾应急服务网建设。健全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重大环境污染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防重特大案件事故发生。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预警机制,充分借助城市应急信息平台等先进的科学安全技术,以实现准确预警,协助相关部门作好应对准备;完善公共安全应急信息传递机制,时刻保持信息通道畅通;完善社会其他机构沟通与动员制度,以城市主要媒介为依托,最快速度发布权威有效的公共安全信息;健全城市公共安全监督制度与协调机制等。落实问责制度,优化公共安全治理结构。推行“公务人员问责制度”,实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相关人员在应对危机事件中如果出现渎职、失职等现象,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严格执行问责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保证达到权责一致的效果。

    (2)加强消防管理。深入贯彻实施消防法律法规,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深入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加强企业消防管理,整治公众聚集场所(酒吧、网吧、KTV、饭店、超市、小宾馆、夜市摊等),定期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落实整改责任制,务必做到火灾隐患整改有人检查、有人跟踪、有人落实、有人督查,做到不走形式、不留死角。强化社会消防宣传教育,改善社会消防安全环境,增强火灾抗御能力,逐步实现消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身提高”,努力实现杜绝火灾事故发生,为我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4、夯实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巩固公共安全保障网,推进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及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承诺制度。全面推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对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水上交通、学校教育等安全生产重点行业和人员密集场所进行专项监管,对起重机械、电梯、气瓶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状况实施动态定检,减少安全责任事故。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测机制,增加监测频次,提高监测水平,完善预警机制,强化培训演练,探索构建辖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

    5、完善信访维稳工作机制

    完善信访维稳工作网,健全维稳形势分析研判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应对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能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推进社区组织综治服务室建设,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纵向,部门间横向信访维稳工作体系,明确各自职责定位,整合上下级部门间力量,形成横向纵向联动机制,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协调机制,促进行业调解组织规范化发展,加大社会力量参与解决居民诉求的力度。

    第七节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1、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制度

    全面推进区(镇)医院与村卫生站一体化管理,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镇卫生院全覆盖所有街(镇)。加大对全科医生培养及培训,按照一定的人口比例配置全科医生。推进与阳江市医疗联合体试点的建立,组建以市级医院为龙头的松散型医疗联体。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建立医疗责任保险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积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重点在社会力量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站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2、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面,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3、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规划和政策制定及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健康服务业,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提高健康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建成市、区、乡镇、社区农村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第八节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

    1、完善公共文体服务设施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大对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继续完善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对文体活动中心的配套设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和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创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进一步完善村级文化室建设。加大无线数据电视覆盖力度,规划街道社区和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群众性体育场所,并配套体育设施工程。

    2、积极开展文化服务,实施惠民工程建设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社区和镇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群众文化,积极推动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等文化的开展。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资源,积极开展诗歌楹联展、书画展、春联展等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多形式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扩建图书流动点,完善农村文体协管员和文化志愿者队伍管理,充实文化体育惠民内容,切实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水平。

    3、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建设

    抓好全民健身工作的三个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举办区域性体育竞赛,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推进校园足球新发展,创建足球学校。积极发展竞技体育,提高全民体育活动普及率,健全体育服务产业工作机制,引导大众体育消费。

    4、鼓励文化消费

    探索建立面向终端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补贴机制,推行“国民文化消费计划”,实施“惠民文化消费券”、“文化消费卡”等工程。实施对低收入阶层、老年人、残疾人、学生等特殊群体文化消费优惠制度,鼓励发展低成本、低价位、广参与的全民文化消费活动。加强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扶持民间文化活动,开拓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培育规范网络游戏、网上书店、网络视频点播、网络购物、网络付费下载、网吧等网络文化消费新模式。

     

     

    第八章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新活力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顺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更加注重开放融合、先行先试。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开放合作水平全方位提高,主动对接珠三角取得明显成效,对外经贸发展实现战略转型,扩大内需有新突破。经商环境明显改善,竞争力大幅提升。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推动高新区深入对接珠三角,与珠海开展全方位合作,推进与港澳地区合作,打造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构筑全面对外开放合作格局。

    第一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改革政府内部管理,密切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加速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1、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权力清单就是明晰每个职能部门、每个岗位的权责,给权力划定边界,让权力行使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原则,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有利于从根本上杜绝权力滥用、权力寻租现象,解决政府职能履行不到位、行政效率低下问题,确保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要确定编制权力清单部门,统一编制权力清单,全面梳理行政权力事项,横向上明确一件事情由一个政府部门管,纵向上划清市、区和乡镇管理边界;按照“优化权力运行路径、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中间环节、缩短办事时间、降低办事成本”的原则,依法编制并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图;根据执法依据和机构职能调整等变化,以及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建立权力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动态调整机制;整合电子政务网络资源,建设集权力运行、政务服务和效能监察于一体的行政权力信息平台。

    2、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简政放权,为投资者和老百姓提供更加便捷的政务服务;推进行政审批相对集中制度改革,把分散在政府部门的审批职能、审批事项、审批人员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编制并公布市县镇三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实现统一事项清单、统一审批标准、统一项目编码、统一网上办公,建立统一的行政审批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推行“一门受理、集中分办、限时办结、超时警告、统一送达、全程监督”的新机制,实现“一站式”服务;将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审批,对审批事项同步实施程序优化和流程再造;推行网上审批,创建网上政务服务中心,探索政务服务信息化新渠道;加强基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推动政务服务向村镇延伸,为基层群众提供便利的政务服务;实现中介服务与行政职能的彻底分离,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管理。

    3、坚持改革与法治并重

    提升政府决策法治化水平。完善区管委会及其工作部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全面实行政府法律顾问参与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把合法性审查作为政府决策的必经程序。着力推动重大改革、重要规划、重大民生事项、重大项目等各项决策的法治化、程序化,控制法律风险,提高决策质量。在抓好基层改革、注重提高改革创新质量的同时,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紧扣公平正义这个核心,继续推出一批创新项目,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体制机制。

    第二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1、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构建宽进严管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推动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严格履行资产评估报告备案和核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推引导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3、大力发展民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

    鼓励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消除对非公有制主体的差别待遇和各类隐形壁垒。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鼓励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经营者和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健全完善预算编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完善公共预算绩效评价制度。改革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推进财政信息公开,明确区内各级政府事权划分,建立事权和财政支出相适应的运行机制。落实国家税制改革措施,加强地方税源管理,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制度。

    5、加快金融及投融资体制改革

    优化金融结构,加快科技金融、产业金融、农村金融和民生金融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进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优化政府投资投入方向,完善政府投资管理执行与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在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等重点领域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推进公共资源开放利用竞争性配置。

    第三节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加快推动政社分开,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进一步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完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基层法治建设。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村(居)集体留用地管理制度,落实征收土地青苗及附着物补偿,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四节深化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改革

    高新区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和引擎,在改革开放、科技创新、聚集产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发展阶段和条件变化,单一生产功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不足、管理体制不畅等现状已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 
     要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顺应开发区转型升级和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的新要求,以增强开发区城市综合功能为核心任务,按照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有机融合的理念,推动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城市综合功能改造,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促进与所依托行政区深度融合发展,更好发挥开发区对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带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积极作用。 
   

    第九章衔接阳江市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领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在视察阳江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阳江市到2018年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争取提前建成小康社会,并结合我区实际,深入分析支撑条件,实事求是设置目标,制定与主体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差别化的发展重点、着力增优势补短板,确保如期实现各项目标任务。

    第一节准确把握全面小康目标体系

    依据广东省、阳江市关于《中共阳江市委、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目标要求,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国家统计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评价体系为标准,全面推进高新区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同时要注意尚没有数据的指标的实际情况和考核指标的变动情况,根据实际制定措施,确保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要求,并争取在全市提前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巩固提升发展优势

    准确把握高新区小康社会的优势领域,围绕优势指标,制定和完善推进措施,强化目标及任务的分解和落实,继续巩固我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的发展优势,确保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专栏                   我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势指标

                    按照国家统计局及广东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我区在以下指标具有比较优势:经济发展领域的工业劳动生产率;民主法治领域的基层民主参选率、社会安全指数;文化建设领域的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人民生活领域的失业率、城乡居民收入比、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平均预期寿命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资源环境领域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环境质量指数等。

     

    优化经济效率,促进产能增效。进一步加强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增效,要继续优化经济发展效率提升,下大力气促进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产能效率改进。

    强化基层民主,落实社区普选。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公正思想为导向,积极推进和落实城乡社区的基层民主选举环境营建及选举普及,加强基层社区自治的城乡新型社区管理机制培育,落实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法制及社会公平、正义等在城乡基层社区的植入和再造。扩大基层社会民主选举及其制度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宣传引导。

    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繁荣。进一步加强在社会文化领域的投入和建设,努力提升城乡居民享受文化设施的便利性。

    提高居民收入,确保社会保障全覆盖。进一步改善劳动就业条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着力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下大力气改善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使城乡居民收入比得到进一步改善。

    注重生态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城镇建设,推进绿地林地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划定生态红线,彻底落实小康社会要求的环境质量要求。

    第三节全力攻克发展短板

    坚持问题导向,正确认识我区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各种难点和问题,深入思考,动态破题。以11项短板指标为重点,制定计划,逐年推进,落实政策,力争指标的各项短板都能如期全面完成。

     

                    专栏           我区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指标

                    按照国家统计局指标体系测算结果,对比东部同类地区,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指标共11项,具体是:经济发展领域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农业劳动生产率;民主法制领域有每万人拥有律师数;文化建设领域有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人民生活领域有恩格尔系数、公共交通服务指数;资源环境领域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等。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继续优化需求结构,着力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和贡献作用,下大力气促进消费增长,优化消费结构。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突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提升政府引导资金效率,继续保持经济发展必要增速。

    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形成竞争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对创新及知识产权的保护。

    推动新型城镇化。以推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着力维护基层民主和社会安全。依法依规推进基层选择,培育发展基层组织,拓宽基层自治渠道,提升群众安全感。

    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

    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着力改善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强化公共服务领域及其设施对全民的惠及效用,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全民受教育年限。

    着力加强环境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加强制度保障

    强化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强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在各类规划中的主导地位,加强规划衔接,注重本纲要与阳江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滨海新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协调,确保专项规划与本规划纲要之间的衔接,实现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时间安排上科学有序,形成层次分明、定位清晰、各有侧重、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

    加强党的建设和组织领导。以能力建设为主线,以科学民主决策为重点,切实增强领导班子以科学发展观准确分析形势的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把握大局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推进全区发展的能力,保证精力投入,提高全区治理水平,为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联络和协调配合,按照同类事务由同一部门负责的原则,逐步理顺条块关系。发改委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对规划实施过程跟踪分析,对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进行统筹协调。

    建立规划的监控机制。建立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控机制,明确专门机构负责监督规划的执行,建立监督制度,加强督促检查。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特别要加强对体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实现情况的各项指标的监测,发布年度监测报告。

    建立规划实施考核机制。建立规划实施考核机制,明确规划考核的责任主体。规划实施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责任落实到部门单位和人,分清责任并根据责任配置资源,加强规划建设项目的可考核性。建设项目实行年度计划和年度完成进度报告制度。建立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责任机制,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的绩效评价与管理。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对责任部门单位和人进行奖励或处罚。在本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可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

    第二节加强要素保障

    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加强政府引导类基金的管理,按照主体功能区布局,引导政府资金向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流动,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在城镇区域和重点开发区,重点支持增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建设;在限制开发区,重点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在禁止开发区域,重点支持保护区基本设施建设维护和科学实验设备建设。

    强化资金保障。积极扩大资金来源,合理使用经费,以保证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完成重点建设任务。按照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预算安排和资金投入优先保证高新区运行发展基本需要、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扶持项目;增强融资能力,多渠道筹措资金。既要积极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利用银行贷款等融资渠道筹措资金,又要争取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在准确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前提下,根据市场的动向,广开思路,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优秀企业,推动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完善全区的财务管理体制,完善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督促高新区预算管理,管好、用好各专项经费,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投融资制度改革,探索基础设施投融资新模式,通过优惠政策实现吸引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国内外资本的广泛进入,在生态环保、民生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公益性项目上试点PPP模式;设立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外来投资企业的信贷支持。

    强化土地保障。适时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和修订,适当加强经济建设用地保障,争取适度加大用地计划。实施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加大对工业园区土地资源清理整合力度,盘活存量土地。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土地产出,对不同规划的土地利用实行差别化管理,设置土地准入条件,明确投资强度要求。

    强化人才保障。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强化职业培训体系。以科技园、创业园、专业孵化器等为载体,鼓励和支持引进各类优秀人才。以具有竞争力的规模企业和科技创新型成长企业为重点,创新思维、管理和商业模式,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企业家队伍。鼓励和引导职业院校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推行“订单式培养”,培育一批管理和专业人才。

     

    附录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平均常住人口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计算公式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常住人口。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通过该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

    固定资产投资:指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及城镇个体户进行的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5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包含原口径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加上农村企事业组织项目投资,该口径自2011年起开始使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企业(单位、个体户)通过交易直接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个人包括城乡居民和入境人员,社会集团包括机关、社会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居委会或村委会等。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进出口总额:指实际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该指标可以观察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总规模。我国规定出口货物按离岸价格统计,进口货物按到岸价格统计。

    地方财政收入:包括营业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集中交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上交利润,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印花税,增值税25%部分,纳入共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40%部分,个人所得税40%部分,证券交易印花税3%部分,海洋石油资源税以外的其他资源税,地方非税收入等。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包括营业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及保险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不含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城镇化水平:指一个地区城镇化所达到的程度。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在大、中、小城镇中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二是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镇”的居民点的数目;三是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城镇化水平是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城镇化指标系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世界各国衡量城镇化进展情况的最基本方法。

    城镇登记失业率: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计算公式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是指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指每万人拥有经国内外知识产权行政部门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件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产出质量和市场应用水平的综合指标。计算公式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末发明专利拥有量/年末总人口。

    互联网普及率:指辖区互联网用户数占辖区常住人口总数的比例。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常使用因特网的人口比例,通常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发达程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毛入学率:指某学年度某级教育在校生数占相应学龄人口总数比例,标志教育相对规模和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即在校生巩固率,即一个学校入学人数与毕业人数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毕业人数/入学人数(含正常流动生)×100%。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个人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直接税以及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

    城乡居民收入比: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是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

    耕地保有量:即耕地总量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耕地总数量,等于上一年结转的耕地数量,扣除年内各项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和农业结构调整占用及生态退耕的数量,加上年内土地开发、复垦和土地整理增加的耕地数量。

    国土开发强度:是指除森林、河流、耕地之外的使用的面积与总国土面积之比。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根据《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标》及2016年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主要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VOCs(挥发性有机物)。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各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量除以根据供水量系数法计算或实得城镇污水产生总量。

    森林覆盖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森林面积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附表

    阳江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重大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阶段

                    建设规模

                    建设起止年限

                    项目总投资(亿元)

                    资金来源

                    到2015年底完成投资(亿元)

                    “十三五”期间投资(亿元)

                     

                    总计(71项)

                     

                     

                     

                    517.52

                     

                    33.09

                    395.84

                    一

                    交通运输项目

                     

                     

                     

                     

                     

                     

                     

                    1

                    阳江港#4码头泊位建设工程

                    续建

                    建设1个5000吨级多用途码头泊位。

                    2014-2016

                    4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1.2

                    2.8

                    2

                    阳江港#18码头泊位建设工程

                    续建

                    建设1个10万吨级通用码头泊位。

                    2015-2017

                    8.1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1

                    7.1

                    3

                    阳江港19#码头泊位建设工程

                    新开工

                    建设1个10万吨级多用途码头泊位。

                    2015-2017

                    6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6

                    4

                    阳江港#J3-#J6泊位码头建设工程

                    新开工

                    建设4个3000吨级多用途码头泊位。

                    2015-2017

                    10.5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10.5

                    5

                    阳江港#J1、#J2码头泊位建设工程

                    新开工

                    建设2个3000吨级多用途码头泊位。

                    2015-2017

                    4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4

                    6

                    阳江港15#码头泊位建设工程

                    新开工

                    建设一个10万吨级通用码头泊位。

                    2015-2017

                    5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5

                    7

                    阳江港16#码头泊位建设工程

                    新开工

                    建设一个10万吨级通用码头泊位。

                    2015-2017

                    5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5

                    8

                    22号油气泊位码头

                    新开工

                    建设一个5万吨(2-8万吨)LNG码头。

                    2015-2017

                    10.8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10.8

                    9

                    阳江港港区铁路

                    新开工

                    建设铁路3.1公里及配套货场300亩。

                    2015-2017

                    2.5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0.5

                    2

                    10

                    阳江港17号泊位

                    新开工

                    10万吨级多用途泊位1个。

                    2016-2018

                    5.5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5.5

                    11

                    20#、21#泊位码头工程

                    新开工

                    建设10万吨级通用码2个。

                    2016-2018

                    17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17

                    12

                    24#泊位码头工程

                    新开工

                    10万吨级油气码头1个。

                    2016-2018

                    10

                    企业自有银行贷款

                     

                    10

                    13

                    海港大道工程

                    新开工

                    北段道路长约2600米,南段长约2230米,南北宽均为40米,含道路、桥梁、排水、绿化、路灯等工程。

                    2016-2020

                    1.9

                    政府资金

                     

                    1.9

                    14

                    海港纵二路

                    新开工

                    道路长约1627米,宽50米。含道路、排水、绿化、路灯等工程。

                    2016-2020

                    0.7

                    政府资金

                     

                    0.7

                    15

                    诚信二路及锦绣路工程

                    新开工

                    道路总长约2300米,宽30米,含道路、排水、绿化、路灯等工程。

                    2016-2020

                    0.7

                    政府资金

                     

                    0.7

                    16

                    程白线(高新段)

                    新建

                    建设程白线高新段道路。

                    2016-2018

                    3.5

                    政府资金

                     

                     

                    17

                    高新区客运站

                    续建

                    建设一栋6层汽车客运大楼,总建筑面积约15500平方米,站前广场1450平方米。

                    2015-2017

                    0.65

                    银行贷款企业自有

                    0.1

                    0.55

                    二

                    能源保障项目

                     

                     

                     

                     

                     

                     

                     

                    18

                    阳江调峰储气库项目

                    新开工

                    建设一座容量为16万立方米(年设计处理能力约100万吨/年)的LNG储气库及相关配套设施。

                    2016-2020

                    60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30

                    19

                    高新区热电联产项目

                    新开工

                    首期建设2×350MW超临界抽凝燃煤供热机组,年发电量38.5亿度。

                    2018-2020

                    34.09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15

                    20

                    集中供热项目

                    新开工

                    首期项目首期预计总投资1亿元,建设35t/h及2×75t/h锅炉主机及成套辅机设备、燃料仓库、办公楼,配套供热管网等,用地面积约50亩。

                    2016-2018

                    1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1

                    21

                    海陵石化60万吨油气化工一体库项目

                    新开工

                    项目建设包括10万吨级油气泊位码头及60万吨油气化工储罐(含保税仓)一体库。

                    2016-2020

                    25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25

                    三

                    水利项目

                     

                     

                     

                     

                     

                     

                     

                    22

                    阳江高新区两东海堤除险加固

                    新开工

                    海堤除险加固达标。

                    2017-2020

                    1

                    政府资金

                     

                    1

                    23

                    阳江高新区平冈联围涝区

                    新开工

                    建设排涝设施。

                    2017-2020

                    0.4355

                    政府资金

                     

                    0.4355

                    24

                    阳江高新区漠西联围涝区

                    新开工

                    建设排涝设施。

                    2017-2020

                    0.6375

                    政府资金

                     

                    0.6375

                    25

                    阳江高新区新冲水闸重建工程

                    新开工

                    拆除重建。

                    2017-2020

                    0.2303

                    政府资金

                     

                    0.2303

                    26

                    阳江高新区盐洲水闸重建工程

                    新开工

                    拆除重建。

                    2017-2020

                    0.1775

                    政府资金

                     

                    0.1775

                    27

                    阳江高新区骑鳌水闸重建工程

                    新开工

                    拆除重建。

                    2017-2020

                    0.2386

                    政府资金

                     

                    0.2386

                    28

                    阳江高新区蒲壳山水闸重建工程

                    新开工

                    拆除重建。

                    2017-2020

                    0.3087

                    政府资金

                     

                    0.3087

                    29

                    阳江高新区麻蒙河小流域治理

                    新开工

                    综合治理

                    2017-2020

                    0.0868

                    政府资金

                     

                    0.0868

                    30

                    阳江高新区岗腰河小流域治理

                    新开工

                    综合治理。

                    2017-2020

                    0.0661

                    政府资金

                     

                    0.0661

                    31

                    阳江高新区银田灌区改造工程

                    新开工

                    灌区改造。

                    2017-2020

                    0.1623

                    政府资金

                     

                    0.1623

                    四

                    通信项目

                     

                     

                     

                     

                     

                     

                     

                    32

                    智慧园区建设项目

                    新开工

                    建设支撑智慧园区各系统运行的硬件平台,包括云计算中心、园区内网络建设(光纤宽带、无线通信覆盖、公共WiFi覆盖等。

                    2016-2018

                    0.2

                    政府资金

                     

                    0.2

                    五

                    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33

                    维达生活卫生用品项目

                    新开工

                    项目计划投资建设一个全球最大的生活用纸生产基地,年产能达50万吨。

                    2015-2017

                    60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35

                    34

                    合金热送设备及不锈钢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

                    新开工

                    计划建设年产100万吨400系列不锈钢,一条年产200万吨的1450mm热连轧生产线,包括700m3镍铬金热熔设备。主要原料为广青和世纪青山生产的钢坯,生产不锈钢热轧板卷。主要经营范围是300、400等系列不锈钢热轧卷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2016-2018

                    25

                    企业自筹

                     

                    25

                    35

                    阳江市大地环保建材项目

                    新开工

                    采用国内一流先进水平的大型立磨生产设备,全自动化DCS生产控制工艺。产品作为高性能活性材料,广泛应用于商品混凝土掺合料、水泥厂混合材料及其它新型建材外加剂、掺合料。

                    2015-2017

                    5.3

                    企业自筹

                    2

                    3.3

                    36

                    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开发项目

                    新开工

                    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开发项目。

                    2016-2020

                    10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10

                    37

                    高新区中国纸业项目

                    新开工

                    首期工程建设一条年产40万吨原纸和食品包装用纸生产线;二期工程为红塔仁恒纸业工厂搬迁重建,相应产能为30万吨白卡纸;三期工程为扩建30—50万吨高级白卡纸生产线。

                    2016-2018

                    7.2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7.2

                    38

                    锂电新能源及动力电池生产项目

                    新开工

                    建设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动力电池生产线。

                    2016-2018

                    3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3

                    39

                    广东盈锋实业有限公司镀镜、玻璃制品及卫浴家居

                    用品生产项目

                    新开工

                    主要生产玻璃、玻璃制品、镜子、镜框、镜柜等,项目用地约为7万平方米,投资额约2.3亿元,年产规模约为3亿元,产品外销比例为60%,预计年税收0.5亿元。

                    2016-2018

                    2.3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2.3

                    40

                    不锈钢产业下游深加工基地项目

                    新开工

                    引进5-10家不锈钢产业下游深加工企业。

                    2016-2020

                    10

                    企业自有

                     

                    10

                    41

                    玻璃产业下游加工项目

                    新开工

                    引进3-7家玻璃产业下游深加工企业。

                    2016-2020

                    15

                    企业自有

                     

                    15

                    42

                    广青科技与宏旺集团60万吨不锈钢冷轧项目

                    新开工

                    建设年产60万吨不锈钢冷轧冷轧薄板生产线。

                    2016-2020

                    25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25

                    43

                    阳江市市属企业与甬金集团60万吨不锈钢冷轧项目

                    新开工

                    建设年产60万吨不锈钢冷轧冷轧薄板生产线。

                    2016-2020

                    25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25

                    44

                    漠阳花植物油加工生产项目

                    新开工

                    建设植物油加工生产线、配套农业产品综合开发生产。

                    2016-2020

                    1.5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六

                    先进制造业项目

                     

                     

                     

                     

                     

                     

                     

                    45

                    广东省水电二局风电风机制造项目

                    新开工

                    设一个大型海上风机制造基地,主要生产海上风机设备及相关钢结构塔筒、风机基础制造配套设备。

                    2017-2020

                    10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5

                    46

                    中国三峡风电风机制造项目

                    新开工

                    建设一个大型海上风机制造基地,主要生产陆上、海上风机设备及相关钢结构塔筒、风机基础制造配套设备。

                    2017-2020

                    10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5

                    47

                    阳江山河游艇制造基地建设项目(高新区)

                    续建

                    建设集游艇研发、制造、销售、维修、应用示范及运营一体的新兴产业项目。

                    2015-2016

                    4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1.38

                    2.62

                    七

                    现代服务业项目

                     

                     

                     

                     

                     

                     

                     

                    48

                    高新区保税仓现代仓储物流基地项目(华南诚通仓储物流项目)

                    续建

                    用地面积首期安排300亩,建设内容包括保税库等现代物流仓储、配送主要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预计货物年周转量可达7000万吨。

                    2015-2018

                    10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1

                    9

                    49

                    三七物流基地项目

                    新开工

                    1.300万吨木浆进出口仓储物流贸易基地;占地面积约300亩;2.大宗商品仓储物流保税项目。

                    2015-2018

                    4.5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1

                    3.5

                    50

                    农海产品冷链物流园项目(富恒)

                    新开工

                    水产品加工生产线、厂房等配套设施。

                    2015-2017

                    1.2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0.2

                    1

                    51

                    阳江市冠军现代物流园有限公司物流园项目

                    新开工

                    用地面积约1000亩,计划建设大型综合现代物流及保税仓储。

                    2015-2017

                    4.5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0.5

                    4

                    八

                    现代农业项目

                     

                     

                     

                     

                     

                     

                     

                    52

                    对虾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示范项目

                    新开工

                    建设生产车间2个,总建筑面积14000㎡,其中养成池养殖水体18000m3,包括12口池;设备、仓库用房建筑面积800㎡;生化检验室、办公室300㎡;污水沉淀池(处理池)5400㎡;污水过滤池240㎡;研究并熟化大规模精准化养殖废水资源化处理术和水质监控系统。

                    2015-2018

                    0.4

                    政府资金企业自有

                     

                    0.4

                    九

                    产业转移园基础设施项目

                     

                     

                     

                     

                     

                     

                     

                    53

                    珠海(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

                    续建

                    总规划用地面积21.8公里,规划有福冈、临港和平东等三片区,建设园内基础设施。

                    2006-2018

                    28

                    银行贷款

                    23

                    5

                    54

                    阳江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续建

                    2.6万平方米孵化场地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孵化器组织机构的构建、服务人员队伍的建设、扶持政策体系建设等。

                    2016—2017

                    0.5

                    政府资金企业自筹

                    0.4

                    0.1

                    十

                    宜居城乡项目

                     

                     

                     

                     

                     

                     

                     

                    55

                    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

                    新开工

                    建设卫生、交通基础设施,绿道、文化设施。

                    2016—2017

                    0.5

                    政府资金

                     

                    0.5

                    56

                    青年运河带状中心公园

                    新开工

                    建设集生活、商业、娱乐、体育于一体,为市民提供优质的休闲游乐场所。

                    2016-2020

                    2

                    政府资金

                     

                    2

                    十一

                    生态建设项目

                     

                     

                     

                     

                     

                     

                     

                    57

                    福海红树林湿地公园

                    新开工

                    建设红树林科普教育基地,规划完善后红树林湿地面积约5000亩。该基地以科普教育、研发为主,休闲旅游观光为辅,岸线生物修复、海堤养护相结合综合性基地。

                    2016-2020

                    0.5

                    政府资金

                    社会资金

                     

                    0.5

                    58

                    市级森林公园

                    新开工

                    主要建设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游乐设施、服务等配套设施。

                    2016-2020

                    1

                    政府资金

                     

                    1

                    十二

                    环境保护项目

                     

                     

                     

                     

                     

                     

                     

                    59

                    港口污水处理厂

                    续建

                    总规划5万t/d,首期建设1万t/d的土建工程和厂内管网工程。

                    2015-2020

                    0.56

                    政府资金

                    社会资金

                    0.26

                    0.3

                    60

                    平冈污水处理厂项目

                    续建

                    平冈镇污水处理厂工程、一期规模为0.5万m3/d,平冈镇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厂三通一平工程。

                    2015-2020

                    0.65

                    政府资金

                    社会资金

                    0.05

                    0.6

                    61

                    福冈工业园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

                    新开工

                    福冈污水处理厂工程二期规模为

                    1万m3/d,污水管网及配套设施等。

                    2017-2020

                    0.7

                    政府资金社会资金

                     

                    0.7

                    62

                    生态严格控制区优化调整

                    续建

                    调出严格控制区237公顷,生态严格控制区(调入)242公顷。

                    2015-2020

                    0.02

                    政府资金

                     

                    0.02

                    63

                    大气、水环境监测

                    新开工

                    工业园的大气、水环境监测。

                    2016-2020

                    0.005

                    政府资金

                     

                    0.005

                    十三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项目

                     

                     

                     

                     

                     

                     

                     

                    64

                    光伏项目

                    新开工

                    规划面积1125亩,建设装机容量50MW地面光伏电站。

                    2016-2018

                    13.05

                    银行贷款 企业自有

                     

                    13.05

                    十四

                    医疗卫生项目

                     

                     

                     

                     

                     

                     

                     

                    65

                    平冈镇中心卫生院

                    新开工

                    完善镇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拟在区人民医院内建设一幢占地面积约1000㎡,建设面积约6000㎡相对独立的镇卫生院,主要开展基本医疗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体现医疗卫生均等化服务。

                     

                    2016-2018

                    0.25

                    政府资金

                     

                    0.25

                    66

                    高新区人民医院二期

                    新开工

                    建设完善区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占地1300㎡,建筑面积13000㎡、住院床位500张。

                    2017-2019

                    0.33

                    政府资金

                     

                    0.33

                    十五

                    文化体育项目

                     

                     

                     

                     

                     

                     

                     

                    67

                    文化设施

                    新开工

                    在区内配套建设一批文化设施。

                    2017-2020

                    0.5

                    政府资金

                    0.5

                    0.5

                    十六

                    居民保障项目

                     

                     

                     

                     

                     

                     

                     

                    68

                    平冈片西区新城区(首期)项目

                    新开工

                    根据发展要求,打造一个占地面积约2.34平方公里,功能合理,配套齐全,符合现在及今后发展需要的新城区,集办公、生活、商服、休憩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配套区。为我区各工业园及平冈镇及至我区的配套功能,加强承载能力,提升区域品味,增强综合竞争力。

                    2016-2020

                    10

                    政府资金

                    社会资金

                     

                    10

                    69

                    村村通项目

                    新开工

                    建设内容:新建扩网廉村村委会(余下15条自然村)饮水工程,改造东一村委会饮水工程,弃用原来的饮水工程,重新以市自来水厂扩网解决。

                    2016-2018

                    0.073

                    政府资金

                     

                    0.073

                    70

                    港口生活区配套综合区

                    新开工

                    在港口工业园生活区建设配套设施。

                    2017-2020

                    5

                    政府资金

                    社会资金

                     

                    5

                    71

                    政法基础设施项目

                    新开工

                    建设公安技术业务用房及其他配套设施。

                    2017-2020

                    0.5

                    政府资金

                     

                    0.5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