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新动态 > 部门信息

阳江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关于推进县域内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报告

来源: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 发布日期:2018-07-02 16:41 浏览量:- 【字体:
转载分享:

一、基本情况

阳江高新区属滨海丘陵地形,地处阳江市西南部,距市区约17公里。东与江城区埠场镇接壤,西与阳西县为邻,南与海陵岛隔海相望,北接江城区白沙街道。全区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下辖22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约9.48万人。全区现有中小学校27所(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2所、小学教学点24个),全区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在校中小学生4610人(初中生1267人,小学生3343人)。小学毛入学率100%、升学率10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5%,初中毛入学率109.29%、升学率100%,义务教育九年巩固率63.87%,初中三年巩固率97.06%,公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全区现核定教师编制数702人(含幼儿园编制30个),实有在编在岗人员605人,其中专任教师603人。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356人,专科学历240人,中专学历以下9人;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458人、初级职称81人。幼儿园、小学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100%、99%,师生比分别为1:10.1、1:26.6;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为77%。教育总投入中政府投入比例不断加大,全区教育创强、教育推现工作总投入达1.2亿元。2017年全区小学、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分别为24228.09元、31307.32元,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分别为6075.62元、6669.98元。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落实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师资配置。

1.加大农村教师补充配备力度。我区共有1所初级中学、2所完全小学,24所分教点, 1所公立幼儿园,在编在岗教师605人,就农村教师的总量以及师生配置比例来看,中学教师超编,小学教师人数不足。为此我区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根据农村各校教师短缺情况,招聘一定数量的教师,及时补充,到2013年共招聘教师100多人,2017年新招教师27人,这些新生力量既满足了农村学校的教学需求,又为农村学校带来了生机,让农村孩子感受到了时代气息。

2.建立县域内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成立阳江高新区义务教育学校区管校聘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中小学区管校聘的组织领导工作,制订印发了《阳江高新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草拟了区管校聘工作方案。并于2018年6月28日经区管委会常务会审定通过。2015年起在漠南中学符合交流轮岗条件的人员中按教龄的少到多的顺序选派了43名教师到中心小学支教,从各分教点选调了42名各科教师到中心小学任教;对5名符合条件的校长(含副校长)进行了交流轮岗。这样既解决了漠南中学的超编问题,又解决了中心小学结构性缺科缺编问题。均衡教师资源配置,整合优化教师队伍。这一举措为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间相互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形成优势互补,对提升农村教师业务能力、均衡圩镇和分教点师资力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加强各级各类教师培养培训。鼓励在职教师采取多种渠道参加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层次,促使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并充分利用珠海对口帮扶契机,与珠海相关教育部门、学校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加强干部队伍交流,学习、培训、挂职锻炼,努力提高我区教育队伍素质。近两年我区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职务培训、学历提升、校长专业发展方面投入约82万元(含2016至2017年 “强师工程” 地方奖补资金38万元)。通过以上各种培训、学习,既提高了农村教师的师德水平,又提高了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学历,为更好地服务农村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调整优化学校布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城镇幼儿园、中小学学位不足和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区坚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学校标准化建设同步。投资近亿元扩建漠南中学、迁建中心小学、大魁小学等寄宿学校,同步完成全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均衡配置办学资源。根据《阳江高新区平冈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按照整合优化、方便入学的原则,通过撤并、扩建、新建、撤高留低等办法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一是将平西中学和平北中学撤并到漠南中学,并按市政府的要求撤并漠南中学高中;二是将全区4至6年级学生整合到中心小学和大魁小学就读,原有的面上小学作为分教点继续办学,低年级学生保持就近走读入学方式不变;并制订了《阳江高新区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专项规划(2016——2020年)》及《阳江高新区增加优质幼儿园中小学学位规划(2018-2022)》。科学测算学位需求、将漠南中学改建好九年一贯制学校,增加学位供给,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的情况,以解决未来5年入学需求,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均衡。

(三)健全特殊群体关爱机制,保证教育机会公平。

我区坚持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不论户籍,同城同教,按照国务院“两个为主”原则,发挥公办学校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的主渠道作用,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确保适龄儿童享有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我区外来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占比100%。完善特殊教育办学机制,充分发挥镇中心小学特殊资源教室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建立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的特教服务体系,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延伸,基本普及残疾少年儿童特殊教育。完善特殊群体关爱体系,进一步整合慈善助学、教育基金助学、营养餐、生活费补助、学费住宿费减免等多种扶贫助学资源,统一纳入教育救助范围。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施留守儿童关爱机制,逐步完善学校、家庭、村(居)委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确保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教育治理能力。

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积极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探索管办评分离办学模式。推动政府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防止决策、执行、监督一体化。坚决实行简政放权,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如招生、人事、财务、教学、学术、对外合作等权限。同时,注意发挥社会组织在教育评估监测中的作用,进一步调动行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教育公共治理的积极性,实现社会对学校办学行为、办学条件、课程设置、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参与和监督;引导学校依法依规自主管理、自主办学,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治校水平。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加强对学校教科研的引领、指导、服务。建立和构建以备课组、学科组、中心教研组为基础,以 “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的校本研修体系,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建立和完善一套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构建资源配置均衡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我区积极探索资源配置均衡机制,将全区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村公办中小学校全部进入区教育支付(核算)中心集中核算。城乡学校资金和配套做到“四个统一”:一是学校基本建设统一标准。我区认真落实国家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新建义务教育学校均按照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装备标准进行规划。二是城乡学校教职工编制数统一标准。编制核定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教职员编制标准实施办法》(粤机编办〔2008〕73号)规定的标准来执行。由教育部门会同区编委、区人社、区财政局等部门根据学校布局结构、班额、生源(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情况进行摸底,在统筹考虑学校的教职工年龄结构、身体状况、孕产情况、住宿生情况等对全区中小学按照教职员与学生比例和教职员与班级比例相结合的方式初核定。三是教育经费保障统一标准。按照《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粤府〔2016〕68号)文件要求,我区小学生每生每年1150.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1950.00元,不足100人的教学点按100人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四是教育装备配置统一标准。我区坚持实现校际间发展同步。根据各学校的现状,对照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装备标准,完善教学设备及各种功能室,信息化建设、改造运动场、学生宿舍和厕所,保障改善生活卫生条件,按照建设一所、达标一所、用好一所的要求,推进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近三年,全区共投入1300多万元,用于学校装备、信息化建设,实现 全区中小学校、教学点“校校通”、班班通”100%全覆盖,教师办公用电脑人手一机。全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100%,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认定和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一是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经过学习和培训,有的教师的学历虽然达标,但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水平提高不大,影响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二是信息化使用水平不高,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设备配置不断完善,而有些教师对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和提升还有差异;三是由于教师的评价机制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教师职称评聘难度大。

(二)城镇小学学位供给紧张。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二孩政策的实施,城镇人口日益增多,企业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城镇学龄人口不断上升。城镇学校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教育学位供给不足与迅速增长的学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2015年全镇四至六年级整合到镇中心小学后,镇中心小学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从原来1000多人增加到2100多人,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显得比较紧,直接影响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教育教学质量亟待提高。

教育创强后大部分中小学的校园建筑和绿化环境虽然有了根本性的好转,但是我区义务教育与均衡优质发展的目标任务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我区优质生源外流到市区就读的现象比较普遍,留守儿童问题也成为近年来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制约着我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下一阶段工作设想

(一)继续探索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

坚持把教育纳入区镇化规划优先发展,加强教育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配置机制和补偿机制,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师、教学设备、图书等教育资源,努力办好高水平的现代化教育,实现全区现代化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度共享,实现全区所有学校教育现代化100%全覆盖。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探索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保障制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落实教育资助政策,确保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步。

(二)加强农村教师的补充、交流与培训力度。

积极搭建培训平台,多措并举,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每年派骨干教师顶岗任教,对口交流,联合举办教研活动,资源共享,相互帮扶,共同提高。定期开展教研论坛、教学观摩、送教下乡等活动。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城乡教师教育信息资源同步共享。并在岗位设置、评先树优等方面予以倾斜,激励更多优秀教师扎根农村,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步伐。优化新任教师配置结构,加强农村学校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的配备,按教学计划要求配足配齐相应教师。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分配制度改革,稳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保障教师经济待遇。建立校级领导轮岗、中层干部的交流、骨干教师的流动、优秀教师支教和新教师分配向农村倾斜等制度,实现全区优秀教师资源的共享。

(三)整合资源挖潜扩容,增加城镇学位供给。

按照《阳江高新区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专项规划(2016——2020年)》及《阳江高新区增加优质幼儿园中小学学位规划(2018-2022)》做好资源整合,挖潜扩容工作,增加城镇学位供给,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的情况,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均衡。

附件: